這荊山,正處在荊襄古道之上,由此可見,民間很早就有賣茶開茶館之事了。
最初,農廬家的茶坊,以綠茶和茶湯的形式售賣。他們事先把熬好的茶湯,盛放在店內的大茶缸裡,顧客往櫃檯上放下幾枚零錢,便可拿起茶碗暢飲一番,笑談趣事。
而天心岩綠茶葉則置於茶罐裡,擺上簡易的茶具,顧客只要放上零錢,就可自斟自飲,無不方便自在。
在茶坊裡,茶客們談天說地,交流情感,溝通訊息,無不愜意。
遠道而來的的路人,累了,渴了,有個地方歇歇腳,喝幾口茶,使行程平添一碗芬芳茶韻,得到體力的補充和一份安適,算是各取所需吧。
近處的茶客,或獨自一人,或三五成群結伴而來,同是為了一碗茶。
這時光,在茶水裡慢慢浸潤,透著醇香,歷久彌新……
巫青心靈手巧,又在店內點綴一些時令花草和吉祥喜慶的小飾物,雖談不上豪華奢侈,但也有一種寧靜清新之感。
這年秋冬之交,青蓮鎮一帶突發時疫(流行性感冒),農廬家動員全部力量佈施天心茶,贈送茶湯,不收分文。
那些沒被傳染的人,喝了就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那些病情輕的,飲用後就痊癒了;而病重的,按調製好的方劑對症下藥,則急症得到緩解,疼痛得以減輕。
許多患者甚為感激,紛紛給農廬家或贈送牌匾,或當面致謝。縣衙的官員專程來到農廬家,送來一個漆紅的大牌匾,題“濟世救民,茶德高尚”八個大字。
隨後,天心茶名聲鵲起,需求巨增。因湯劑為液狀劑型,便於人體吸收,發揮藥效快。為了方便百姓攜帶儲存和使用,巫青想出一個好方法:將藥料和茶葉加工成碎末,製成固體成藥茶包,因此天心岩綠和天心茶湯又被百姓親切地稱為“紙包茶”。這些都凝聚了巫青和農廬的心血與智慧。
茶劑用途廣泛,可分為茶塊、袋裝茶和煎煮茶。茶劑也是一種古老的劑型,它之所以廣為傳播,功在保留了茶藥融合之精髓。早在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與元代忽思慧的《飲善正要》等書中,已詳細記載了茶劑的製作和服用方法。
一天,巫青對一位遠道而來的先生說:“我家茶劑中使用的是芳香性中草藥配伍,所以茶劑口感好,大家都樂於飲用。”
那位先生笑笑,說:“正是你家茶湯地道,效果好,我才大老遠跑過來買茶。”
這茶劑不僅有湯劑起藥效的優勢,又集合了固體中成藥便於攜帶和使用的優點,符合老百姓用藥心理和生活習慣。之後,“天心茶湯”就成為當地中成藥茶劑的代表。
短短時日,巫青將茶葉從煎煮藥茶到固體成藥茶包,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因其隨時取用、便於攜帶、療效顯著等獨特功效,成為當地一般家庭的常備藥品。
鄰里街坊見了農廬的母親,都要與她攀談,誇讚幾句:你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啊,娶了這麼一個能幹賢惠的好兒媳!
農廬的母親總是笑嘻嘻的,一種自豪感寫在臉上。到這時,農家終於有了轉機。
當她看到這一切時,心中不覺有幾分欣喜,時不時念道:老天保佑,茶神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