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隨著東盛帝國的建立,九州的宗門也開始大量招收外門弟子,作為宗門的常規應對力量,用以應付一般性衝突。
但由此也帶來了一個非常棘手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隨著宗門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宗門為了養活門下弟子,不得不大量兼併土地,徵收賦稅而不向朝廷納貢。
這個問題自東盛帝國建立伊始就存在,算得上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這些規模巨大的宗門,最後事實上演變成了新興的大地主階級,其治下土地賦稅完全歸於宗門,一分錢也不會給朝廷。
東盛朝廷的內閣雖然氣得牙癢癢,但也一時拿他們沒有辦法,因為還是那句話,武力的絕對威力,比任何陰謀詭計效果都要立竿見影。
不過這些宗門也不全都是愣頭青,也有一些機靈的宗門開始主動向朝廷示好,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在朝廷收買人心,作為回報,朝廷就會召這些宗門的弟子入朝為官。
東盛帝國的朝廷有一套軍官儲備體系,專門用於儲備應對戰爭的軍官人才。這套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做武經司,另一個叫做武備司。
武經司顧名思義,就是招收文人入朝,作為文帥軍官的儲備。例如先遣隊之前遇到的那個叫玄的文帥,就是武經司出身。
相較於武經司,武備司的規模則要大得多,因為這裡面主要招收修煉者任武將軍官。之前也說過百帥千將的概念,將軍主要負責衝鋒陷陣,所以數量要比元帥多得多。
武備司裡的將軍來源,除了士族提供以外,主要的來源就是宗門。每隔三到四年,朝廷都會招收一批修煉者儲備,這時候就是宗門主動向朝廷示好的時候了。
作為東陸的文明之光,東盛帝國相對成功的政治制度,也同樣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尤其是作為藩屬國的鳳虞,幾乎全套照搬了東盛帝國的軍官儲備體系。
而作為武雲宗的宗主,東良玉就曾經是武備司的一員,至少升到了武備司都尉,也就是現代軍隊體系的尉官。
不過相較於東盛帝國成熟的文治武功內閣政治體系,鳳虞依然還是非常傳統的武重文輕觀念。其實想想也是,東盛帝國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推翻了前朝,秩序得以重塑。
而鳳虞的朝政一直都沒什麼波瀾,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改革了。畢竟讓這些利益既得者革自己的命,那肯定是不現實的。
馬車沿著道路行駛,不同於一片荒蕪的西天外,鳳虞境內的環境開發程度相對較高,每走一段距離,都能看到大面積的農田。
受千峰雲頂的影響,鳳虞的國境整體呈西高東低的走勢,境內以丘陵地形為主,東部沿海多平原,西部多山地。
在氣候方面,每到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就會湧向鳳虞,並且因為千峰雲頂的阻擋而形成大規模降雨,因此鳳虞境內的水網非常密集,短短二十多公里的路途,程子昂他們至少穿過了十多條河流。
這些道路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地方道路質量非常好,但有的就是單純的土路。鳳虞時常有泥石流塌方,有時會直接淹沒道路,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會願意把路挖出來,而是隨遇而安,等到泥石流穩定以後直接將開出一條土路來。
不過因為是武雲宗管轄的道路,所以程子昂他們走的這條路質量相對較好。道路的地基是大塊的石塊,上面再鋪上一層碎石和河沙,整體呈中間高兩邊低的樣式,這樣方便排水。
道路兩旁都是開墾好的農田,在田裡勞作的不光有山越民,也有不少鬼族人。據說這些田都歸武雲宗管轄,作為一個新興的宗門,武雲宗還沒有走到兼併土地的程度,所以這些田名義上依然有主,武雲宗只是代為徵收,並給予適當的保護。
武雲宗能在鳳虞生根發芽,就不得不提鳳虞朝廷這個糟糕的政體。因為在九州,宗門的數量已經趨於飽和,且競爭激烈,小宗門要麼依附,要麼被消滅。
大宗門對小宗門的降維打擊,朝廷根本就沒辦法插手,因為往往朝廷還來不及反應,小宗門就被徹底滅門了,根本就管不過來。
所以到後來,這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潛規則,即大宗門對小宗門的鬥爭,朝廷名義上譴責,實際上不干涉,只有大宗門之間相互鬥爭,朝廷才會盯上,防止宗門之間爆發內門弟子的高強度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