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漢獻帝劉協退位,曹操登基稱帝,建立了魏國。從此之後,大漢便宣告滅亡了。而整個天下,六國並立,南北各三分。
北方是西涼國,新漢國和魏國,南方是南漢國,蜀漢國和吳國。
六國之中,新漢最為強盛,其餘五國為了自保,結成聯盟,與新漢相對抗。
如今天下的形勢,被人戲稱為五虎拒雄獅。魏國,吳國,西涼國,南漢,蜀漢等五國,彷彿五隻猛虎,張牙舞爪,但是新漢雄武皇帝,卻如雄獅般窺伺者五國,巋然不懼。
雙方實力相近,誰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因此只是對峙著,而在內政方面,卻都是大力發展,看誰的速度快,看誰先強大起來,誰先敗落下去。
而要想強大,最重要的是人口,經歷了黃巾之亂,諸侯混戰,中原人口減員很大。但是新漢雄武皇帝未雨綢繆,早在十幾年前,便將許多中原流民和黃巾的降兵、家眷等遷往幽州和幷州的北部一帶,利用那裡充足的土地資源,發展軍屯和民屯,而在中原穩定下來之後,又將大量的人口慢慢遷回,至此,他所統治下的百姓數量,已經達到四百餘萬,幾乎是其他,五大諸侯國的總和。
新漢雄武皇帝丁偉明白,天下大亂時,各國的實力,比拼的雖然是兵力,但他的甚而是內政,最重要是人口。在以前的歷史中,直到公元221年左右才形成鼎足三分之勢,因為那時,整個大漢天下人口,僅三百餘萬,曹魏最多也只有一百五十餘萬,劉備的益州,經過幾次大戰之後不足八十萬,而孫權的江東六郡合起來,也不足百萬。因為黃巾之亂時死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青壯年,致使幾十年人口都無法恢複。
後來司馬懿能夠統一三國,是因為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北方人口數量劇增,那時已經達到四百餘萬,但是南方的吳國和蜀漢,人口總和依舊不足二百萬,已經無法,與北方司馬氏相抗衡了。
丁偉由於準備得早,中原人口和北方人口比以前歷史中要多很多,因此他的實力穩穩的壓著其餘五國。
而五國如今也都意識到人口的重要性,可是一個孩子要長大,他需要時間,想在幾年之內提高人口數量是不可能的,只能從其他地方想辦法。
於是諸葛亮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南中,與南蠻王建交,讓南中的人口可以到益州,給他們劃分了地方,分封的土地,同時借鑒了新漢的屯田政策,也開始了軍屯和民屯。
劉表接受了丞相蒯良的意見,說降了交州計程車燮,增大了版圖和人口,而在交州又發現了一些鐵礦,使兵器和鎧甲的製造有了更加充足的原料。
江東前幾年就平定了山越,如今也收到了成果,許多山越人慢慢被漢化,讓江東的人口也增加了不少。
西涼國韓遂與羌人開始接觸,給他們一些權力,讓羌人慢慢的和漢人融合。
羌人雖然也屬於外族,但是他與匈奴和鮮卑不同。匈奴和鮮卑天生便有掠奪的本質,時時刻刻想著能夠進入中原。但是羌人不同,他們很早就和漢人通婚,馬騰的一位夫人便是羌人,因此上說,馬超也有羌人的血統。所以西涼國在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羌人的政策之後,羌人便從敦煌一帶慢慢的向回遷,使涼州的人口數量也得到了回升。
人口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五國又發現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有才華計程車子和世家子弟都偷偷的向洛陽而去。
針對這個問題,軍師聯盟的三位首腦,諸葛亮,蒯良和司馬懿又一次齊聚襄陽,商討對策。
“洛陽紙和新書,對讀書人的誘惑太大,長此下去,用不了幾年,我們真的會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啊!”諸葛亮談起此事憂心忡忡,上一次他和蒯良去濮陽,就是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可是沒想到,最終的結果是,所有的諸侯都稱帝,大漢天下,六國並存,而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現在大漢天下共有五個書局,除了第一書局在洛陽之外,其他的四個書局分別在濮陽,襄陽,豫章和成都。但是每月新書非常少,當然他們相信,並非是雄武皇帝丁偉不讓書局售書,而是新書的製作過程太過複雜,一天恐怕造不了幾本。因為雄武皇帝對商業並沒有進行控制,即使雙方現在水火不容,但是幽州的戰馬依然可以販賣到南方,不過所要交換的是糧食而已。
按理說每個月能有幾本新書已經不錯了,可是士子們不管這些,他們都是紛紛湧向洛陽,彷彿到了洛陽就一定能買到新書似的。
“這個問題很難解決,我們不可能不讓那些士子和世家子弟去洛陽買新書。”蒯良覺得有些頭疼,他們蒯家每月也會派人去洛陽,有時能買到兩三本,有時只能買到一本,但是蒯家已經很滿意了。
司馬懿也點了點頭,他們司馬家和蒯家是一樣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世家都會這樣。但問題是,他們的子弟過去之後,只是將書買回來,其他世家的子弟可就不一定了,有些直接留在洛陽做官。
“新漢朝廷有一個工部,工部尚書叫馬鈞,他只是匠作出身,但是卻官居三品,洛陽紙、新書,以及馬軍炮,據說都是他研製而成,此人若是在其他地方,最大隻是一個作坊的老闆,我們不得不佩服新漢皇帝丁偉,確有遠見之明。而且更為厲害的是,以後他們有可能製作出殺傷力更大的兵器。”諸葛亮說。
“孔明,仲達,新漢皇帝在洛陽成立了洛陽書院,招收學子培養官員,已經在為他們十幾年之後做打算了。而我們決不能落後,應該馬上成立書院,然後將各國的新書集中起來,招收各國的優秀學子,也為我們培養後備力量。”蒯良將他思索了好長時間的結果說了出來,“同時,凡書院出來的優秀學子,不管在哪國為官,品級都比普通人要高,這樣或可解決學子外流洛陽的問題。”
“子柔先生真是妙策,我們馬上實施。”諸葛亮聽了蒯良的話,高興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