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蘇家能和我們結親,也算門當戶對,承恩若沒有意見,為父這就和你母親準備下六禮。”丁家人丁不旺,丁原夫婦太想抱孫子了,但他們卻不像其他父母一樣,隨便給丁偉定個親事,而是還徵詢了一下丁偉的意見。
“全憑父母作主。”在這個時代,不管你有多大的官或權利,有一件事卻不能作主,那就是婚事。丁原和丁夫人能做到這一步,丁偉還能有什麼不滿意的呀。
新年如期而至,今年的晉陽城格外熱鬧,鮮卑大敗,匈奴元氣還沒有恢複,並幽兩州邊患解除,百姓終於可以過個平安年了。商人們也活躍起來,丁偉經常到晉陽城中去轉,給他感覺最深的一點是這些商人的誠信,也許晉商之魂從這個時代開始就有了。
趙雲也沒有閑著,先是呂布經常要和他一較高下,後來因為邊關無事,張遼也從雁門回來過年,時不時要和趙雲切磋一番,但他們倆可不像呂布,見面就打,談論最多的則是兵法。
丁偉趁這個機會,拜訪了董昭和張揚,他能感覺到,這二人對自己還是很欣賞的,這讓丁偉心裡大安,估計董昭不會像原來歷史中的去投靠那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四世三公袁紹了。
張揚除了是幷州長史外,還兼任上黨太守,丁偉特別注意了張揚手下的幾員將,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名氣,而楊醜則是張揚最信賴的人,“出賣你的人永遠都是朋友”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啊。
丁偉本想提醒一下張揚,可是卻不知話該如何開口,總不能說“那個楊醜你要注意了,他以後可是殺你的人呀”,要是這樣,恐怕人家會認為他是瘋子。更何況,楊醜殺張揚乃是因為呂布,後面的變數還很大。
孔融作媒,丁偉的婚期很快就定下了,是二月初二,正月有講究,不宜婚嫁。雖然時間很緊,但是丁偉卻不操心,全部由他母親張羅。
過了初六,丁偉就啟程去洛陽,聖旨雖然沒有說具體時間,但回京不能超過一個月,何況丁偉在洛陽還有許多事要做。
離開晉陽,一路南下,便是上黨,在這裡,丁偉領略了大漢中心洛陽周圍的防守,真可謂鐵臂銅牆。
洛陽周圍,外有四道屏障,內有八大險關。
洛陽的北面是邙山和黃河,以及天井關和軹關,西面是華山和潼關,南面是洛水,東面是井阱關和虎牢關。這四道屏障,將洛陽牢牢地護住,每個地方只需駐軍一萬,便可阻住數十萬大軍。即使突破了這四道屏障,裡面還有八大險關。
第一是函谷關,它是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京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關之首。
第二是伊闕關,它是洛陽南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是南面的重要關隘,是洛陽南下,汝穎北上的必經之道。
第三是廣成關,它在廣成苑的南邊,世稱“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長蟲山、娘娘山、和尚山、白雲山、盤龍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自古是通往荊楚的要塞。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裡,常常聽到狼臯山中,向東南流入汝水。由荊襄一帶北上洛陽,這裡是必經之地。
第四是大谷關,它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距離洛陽城最南端約五十裡,也叫通谷關,峪谷縱深三十多裡,深谷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它的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戰時這裡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五是轘轅關,是洛陽通往許縣、陳留的捷徑要沖。關口設在少室山上,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回環盤旋,將去複還,故稱轘轅關。
第六是旋門關,位於榮陽汜水西南,被稱為洛陽東面的第一關。班昭《東徵賦》中雲:“望河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門”,即指此關。
第七關是孟津關,也叫河陽關,在洛陽北黃河邊上,是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它就是昔日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是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第八關是小平津關,它在孟津的西北,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僅次於孟津關,故名小平律。
這些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使洛陽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丁偉暗想,當年關東十八路諸侯,四十萬大軍討伐董卓,如果董卓不西逃長安,他依關固守,諸侯聯軍真能攻破洛陽嗎?正面一個虎牢關,一個旋門關,很難突破,迂迴,更是沒有可能。也許真正的原因,是董卓的老巢西涼有變,迫使他西撤長安。
丁偉和趙雲,順著小路登上邙山,遠眺了一下這大漢的政治中心,雄偉壯觀的景象依稀可見。“如此的國之瑰寶,難道真的要被董卓付之一炬?”
“大哥,為何有憂傷之色?”趙雲看著這個場景,心情豪邁萬分,但卻發現丁偉似乎不高興。
“我想起了秦之阿房宮,一個雄偉的宮殿,要建造非常困難,可是要毀滅,太容易了,楚人一炬,付之焦土。如果我們有能力,一定要保護它們。”
“哦……”趙雲有些茫然,不知丁偉心中所思。
“走,下山,從小平津渡黃河,去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