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北海校尉丁偉,兵分三路去剿匪的訊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北海郡,有人高興,有人發愁。
北海相孔融在太守府中坐立不安,走來走去。
“稟太守,長史和郡丞兩位大人到了。”一名侍士進來稟報。
“快請!”
時間不大,長史蘇芳和郡丞張禮兩人同時進來。
“不知太守大人叫我們二位前來所為何事?”張禮看了看蘇芳,對孔融施了一禮說。
“張郡丞,你也都聽說了吧,承恩竟然兵分三路去剿匪,這……唉……”孔融有些氣急敗壞。
“太守大人,這有什麼不妥嗎?我們北海郡奉朝廷的命令徵兵三千,就是為了剿匪呀!”蘇芳有些不解地說。
“話是不錯,可承恩只訓練了兩個多月,這樣的兵有什麼戰力,充其量只是一些拿著兵器的平民,怎麼能和那些悍匪比呢?還有,他一共只派出七百人,還是三路出擊,這可是兵家大忌呀!”孔融的臉色由起初的擔心,現在已經有些憤怒了,對丁偉真是恨鐵不成鋼呀,“虧他還是將門之後,卻如此不知兵呀!”
“太守大人,我想這你恐怕多慮了,丁校尉自從募兵以來,日夜操練,人都住在軍營中,再加上他本身又是文武雙全,這些劫匪,都是烏合之眾,以前是我們北海郡沒有兵,才讓他們坐大,我相信幾日之後,丁校尉一定會凱旋而回,為我們北海清除匪患!”
“是啊,蘇大人說得不錯,丁校尉這次雖然派的兵不多,但可以肯定,一定是從三千人中挑選的精兵,長言道,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所以太守大人放心就是。”張禮也寬慰說。
“你們說承恩能勝,能剿滅那三股賊匪?”孔融問。
“當然可以,太守大人只管放心就是。到時候,床功宴可不能忘了我們二人呀。”
“好!好!一定!一定!”孔融從小飽讀詩書,但對領兵打仗之事,卻是一竅不通,現在聽蘇芳和張禮二人這麼一說,彷彿就看到了丁偉大獲全勝一般,非常高興。
出了太守府,張禮和蘇芳一路無話,快要分手時,張禮突然問,“蘇長史,你認定此次丁校尉一定會取勝嗎?”
“張太人,你不是分析的很清楚嗎?”蘇芳沒沒直接回答張禮的話,反問道。
“那是,那是,哈……”張禮苦笑幾聲,“蘇長史,可否賞光,在寒舍共飲幾杯?”
“感謝張大人,不巧今日府中有事,改日定當登門拜訪!還望張大人莫怪呀!”蘇芳歉意地拱了拱手。
“無妨,無妨,那改日再會,就此別過!”張禮望著蘇芳逐漸遠去的背影,罵了一聲“老狐貍”,匆匆趕回家中。
剛進了家門,有個僕人進來稟報,“老爺,家主剛來過了,說您回來之後,讓您馬上過去。”
“知道了,你且下去!”張禮有些生氣,在客廳中來回踱步,“哼!如何沉不住氣,怎能成大事!”
張家在北海郡算是一個中等世家,但由於張禮是北海郡丞,因此張家在北海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張家的家主張孝是張禮的大哥,他從小習得一身好武藝,年輕時從軍,立過一些戰功,當過軍司馬。但漢代一向重文輕武,在軍隊沒什麼前途,就回家經商,控制了北海一部分鐵匠部,給軍隊打造兵器,賺了很多錢,於是購買了很多土地,成為北海新興的世家。
張禮從小習文,在北海有些名氣,幾年前透過賄賂十常侍張讓,做了北海郡丞。兄弟倆一文一武,互相配合,讓張家大有崛起於北海,成為最大世家的勢頭。
不久前,張孝的兒子張鐵,隨武安國護送戰馬,卻沒想到戰死了。張鐵的母親是張孝的一個小妾,頗有姿色,很得張孝寵幸,她覺得兒子死的蹊蹺,在丈夫面前不停地哭哭啼啼。
張孝沒辦法,只好派人去調查。這事還真巧,一個兵士無意中給別人講丁校尉如何英勇,關鍵時刻殺張鐵立威。
張孝一聽兒子竟然是被丁偉殺的,一下子火冒三丈,點起幾十個家兵,就向殺向丁偉家中,為兒子報仇。
張禮一聽,趕緊趕過去,將大哥攔住,並把利害關系向他分析了一番。
張考終於冷靜下來,細細一想,現在丁偉並不在家中,如果自己沖進軍營,殺朝廷命官,那就跟造反一樣,不但殺不了丁偉,還會給整個張家帶來殺身之禍。
張孝準備去找北海相孔融,狀告丁偉殺死他兒子,又被張禮喝斥了一頓。張鐵是什麼樣的德性,張禮清楚,孔融也清楚,即使丁偉有錯,孔融也會向著丁偉,何況這件事丁偉並沒有錯,在軍中不聽上官的命令,就地問斬合情合理,此事只能以後找機會暗中報複。
今天大哥急著找他過去,顯然也是聽到了丁偉兵分三路去剿匪的訊息,想要藉此事殺了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