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組雖然早就擬定好了採訪文案,但製作好後,效果怎麼樣,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收視效果,以及觀眾反饋,這些都是未知數。
即使他們是一個央視老牌的節目組,已經得心應手,但每期節目,他們依舊當成是第一期來製作,生怕出現一絲紕漏,而引發觀眾不滿。
同樣的,他們也每期都花了很多心思,既想要表達出節目的精髓,文化的濃度,又同樣要兼顧好看,讓觀眾看得下去。這些,都著實不容易。
而有了江謙這個最近風頭正盛的木雕藝術家的加入,無疑本身自帶了話題,這期的收視,已經保證了一半。
記者非常激動,問程赫:“您怎麼不早告訴我們呢?也讓我們先心裡有個底,文案方面也好適應調整啊!”
程赫回答:“是江老藝術家特意不讓說的,他說,你們到了的時候,如果能看到驚喜,那就是成功的。如果看不到驚喜,那提前說也沒用。”
記者登時高興地問:“江老先生還給我們準備了驚喜?”
“大概是吧。反正江老先生這些天,非常忙碌。我是個門外漢,也看不懂。”程赫回答。
藝術家的門檻,也不是那麼好進的。程赫本來就不懂,也不會想著裝懂。
一行人,一行車隊,就這麼駛入了桃花村。
村長程紅源帶著村民,列隊相迎,陣勢很大。
從來沒有電視臺的車開向桃花村,幾乎所有人都出動,見識這百年不遇的陣勢。
看著一個個工作人員下車,再抬下一個個古怪的機器,他們看得非常好奇。
當然,熱烈的歡迎是少不了的。
採訪之前,依著流程,節目組還是跟所有村民又各簽了一份合約,表明知情權,以及一些各自的許可權和義務。
像央視這種大平臺,宣傳力度強,所以一般是不付費給被採訪方的;當然,他們也沒讓桃花村付費。
採訪合約一簽,工作就正式開始。
關於採訪什麼,要問什麼,怎麼記錄,這些都是電視臺早就擬定好的,他們問,村裡人回答,這些都沒有什麼問題。
而且他們本身就是採訪手藝製作的節目,對這些方面非常有經驗,怎麼能突出主題,怎麼能突出內涵,怎麼能增加節目可看性,都已經瞭然於胸。
他們自然也少不了拍攝竹編製作現場了。
那一條條或粗或細的竹篾,是怎麼編織成一個個有趣而又精緻的小玩意,在他們的攝像機下,展示無疑。
最讓所有人吃驚的環節終於來了。
江謙帶著他琢磨了好幾天的東西,終於出場了。
他苦思了幾天的一件藝術品,將要今天在鏡頭下展示。
他要製作一件竹編與木雕相結合的藝術品,實現跨界藝術的結合。
這既是豐富了木雕的藝術層面,又為竹編藝術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實他已經看出問題來了。竹編是一個古老的手藝,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他們可以編織出絕世精美的藝術品。
然而如果一門藝術品只知守舊,缺乏了創造性,不懂得求變,不懂得適應時代潮流,就很危險了。
這樣下去,是很難長期紮根在藝術領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