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詩人北島在《回答》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句話看似矛盾,且又讓人感到有某種“政治不正確”的嫌疑,但你不能否認,這句話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是那樣的深刻。
卑鄙者,可以依靠他們的卑鄙而度過所有人為的坎坷;但高尚者,卻往往因他們的高尚而葬身於中途。
這就是現實,很多時候它就是這麼諷刺,當你格守道德上的某些準則時,當你認為應當獲得鮮花與掌聲時,你最終卻變得一事無成。
可突然有一天,你覺得什麼仁義道德都是胡扯,然後變得無所顧忌時,你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不管你是否能接受《增廣賢文》中,那種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的言語?但在這個神奇的世界上,這一切都在一直上演。
這一度讓我很困惑....
在孫老闆那件事兒之後,看出我心中糾結的吳迪,很鄭重的對我說了一句話,很簡短,只有區區十六個字: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他說的這些我以前也聽過,這十六個字同樣是出自《增廣賢文》,大致意思是:
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的人無法做官。
很多時候,我們真不得不佩服先人的睿智,像《增廣賢文》這樣僅僅是一本儒家給兒童啟蒙的讀物,卻能將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一針見血的指出其中緣由。
義不理財?這真的就是一個底層絲,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嗎?
此時的我,又一次陷入了迷惘。因為我對於這種想要成功就要絕情斷義的做法,在內心深處始終是抗拒的,但我又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在內心的良知與對成功渴望的反複糾纏中,在吳迪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論調下,我內心良知最終慢慢的妥協了。
或許,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對成功無比渴望的我,始終無法獨善其身。但我仍然可以安慰自己,對自己說在自己獲得第一桶金後抽身而去,然後選擇在自己逐步走向成功後,用自己的後半生去救贖。
在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我懂了那些出身寒微的知名企業家們,為何大多熱衷於慈善。
或許他們在我如今的階段,同樣承受著良知與渴望的反複折磨;而如今,他們同樣也在救贖。為自己曾經的選擇而救贖。
或許此時的我,同樣可以選擇放棄,選擇甘於平庸,選擇碌碌無為。這樣我的內心就不會遭受此時的掙紮與折磨。
但這個念頭在腦海中卻一閃而逝,因為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平息內心對成功的渴望。
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可在如今的我看來,我們真正能放下的,實際上都是我們所曾擁有的。而我們不曾擁有的,又如何放得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