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大宋答應賠償金國大量金錢財帛之後,高慶裔與徒姑且才傲慢地回國。趙佶、童貫、張邦昌等人松上一口氣,完全放棄了再開疆擴土的夢想。
這些事情只在朝堂高層之間展開,民間知曉者並不多。楊帆得到訊息卻是在宋金達成賠款協議的第一時間。對於這樣謀求和平的方式,還有他對金人野心的瞭解,楊帆預感到戰爭的陰雲正在漸漸飄近。
“金人慾壑難填,指望用些錢財便能安撫住他們,簡直是痴心妄想、適得其反。若是咱們強硬一些,擺出與他們一戰的姿態,說不定金人還會有些忌憚。可現在……金人哪裡還會把大宋放在眼裡?”
“朝堂之上皆是貪戀富貴、怕死求安之輩,他們寧可掩耳盜鈴,相信金人,也不會加緊備戰,去擔妄啟邊釁的罪名。咱們要不要在報紙上放出訊息,提醒朝野盡早準備?”
駙馬府中,楊帆與一眾心腹幕僚分析著此次宋金談判的結果及前景。
“提醒?那咱們的報紙還辦得下去?”
“總要做些什麼,即便不明言宋金將有一戰,但將金人的一些動作告知百姓,朝堂之上那些人總會有些壓力吧。”
眾人討論到這兒,楊帆插口道:“便以商旅見聞的形式,將金人演兵欲對付大宋的訊息散佈出去。之後再以社論的方式引導一下輿論走向,不能讓朝庭上的那些人再裝睡下去。”
眾人點頭應是。
十月二十日這天,《京華時報》一則《北地見聞錄》的文章引起了京中之人的注意。這篇文章以商旅見聞的形式,介紹了金人的性格特點,中間更是穿插了金人針對性十分明顯的訓練與調動。
文章散佈開後,稍有軍事常識之人便明白金人顯然對大宋有所覬覦,尤其是之前便擔心聯金滅遼乃驅虎吞狼之策的大臣,此時更是有種自己預言成真的焦急與興奮。他們開始紛紛上書,要求懲治當時贊同此策之臣,並建議朝庭提前防範,這其中亦有不少毛遂自薦,欲萬裡赴戎機者。
這自然給朝堂之上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張邦昌等人生怕這些動靜會破壞他們談之不易的和平,故而很快他們便派人前去報社,要求報紙刊登所謂“闢謠”宋金雙方關系緊張的文章。
這種事情報社自然做不了主,便將此事推給了自己的東家楊帆。大概覺得楊帆身份特殊,張邦昌直接請趙佶親自傳楊帆前去商議此事。
雖然有些不情願,但趙佶出面,楊帆卻是不得不去見見自己的老泰山。好在警惕金人的氛圍已經形成,即使官方再怎麼去解釋,也不可能消除人們的顧慮。
睿思殿,楊帆參見好久沒見的趙佶。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趙佶道,“本想叫你們進宮用膳,可是聽說金兒去了江南,便簡單些叫你來這兒奏對。”
“父皇客氣!”
“賢婿啊,朕知道你向來料事如神,你跟朕說實話,你把家人全部送到江南,是不是覺得北方會有戰事。朕是知道的,金人皆是騎兵,他們冬日打起秋風來,越過咱們大宋防守,兵臨汴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的確是有這方面的擔心,當然,南方冬日溫暖一些才是主要的原因。”楊帆答得有些委婉。
“關於你那京華時報所述金人異動之事,朕也看過了。朕知道這些都是真的,可是賢婿啊,這些還是不要讓百姓知道的好。你看看現在他們要麼惶惶不可終日,要麼叫嚷著要與金人開戰。可咱們現在剛剛收複了燕雲,朝庭哪裡還有財力去與金人對戰?所以啊,朕覺得還是有必要向那些無知之人隱瞞一下。”
“父皇是不是要臣在京華時報之上進行所謂的闢謠?”
“正是!這樣一來免得引起百姓恐慌還有招至金人的責難。當然,朕也知道,金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但這些咱們在暗中去做即可,昨日朕已命童貫親赴河北燕山一線,視察防務,整飭軍隊,以應不時之需。”
“臣遵旨!”楊帆也不多說,答應地十分幹脆。
趙佶滿意地點點頭。拋開這個話題,兩人又說了會茂德帝姬的一些事情之後,楊帆便告退出宮。
次日,按張邦昌的意思,京華時報登出了“金人威脅”乃不實之論的所謂官方澄清之文。不過令他如吃蒼蠅一般難受的卻是,在這文章的最後,報社居然又私自增加了一段,大意卻是說,即便與金人交戰,大宋亦能戰而勝之雲雲……
這不還是挑唆民眾與金為敵麼?張邦昌立即令人前去責問報社,報社之人卻道:“我們東家說了,此乃皇上之言,為的是安撫百姓,免得引起他們恐慌……”
後來打聽那日趙佶與楊帆的奏對,知道趙佶的確是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張邦昌也只好將苦水嚥下肚子。
北方,漫天的大雪已經下起來。金都上京的皇宮之中,剛剛從宋朝得到的金銀絲帛堆了大大的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