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午後的工部堂,院內的那棵大槐樹如一把巨傘一般將日光阻在上面,樹下一張石桌旁邊,坐著三人。院內略顯安靜,偶有幾只鳥兒飛到樹上,卻又被樹下之人的說話之聲驚得倏然飛走。
“楊兄弟,你說不可以鬼神之言教喻百姓,那我教如何吸引教眾?”
“你們應該有一套真正的理論,便如儒家‘天地君親師’那般,讓你的教眾信仰它,甚至願為它獻出熱血與生命。你們那些迷信做法,雖可極快地吸引弟子,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你們是要造反的,是要建國的,咱們姑且不說你們能不能成功,便是成功了,難道要靠它去治理國家?”
“自然不行!若真是得了天下,需得以儒法治之。我教的目標與儒家大同的理想並不沖突,關鍵還是看誰來坐這個皇帝。”
“好吧,比如說你們造反成功,方右使做了皇帝,如果他願意,你們輔佐他按你們大同的理想去治理國家,情況便會好點。可他死了之後,他的兒子,他的孫子,還會像他一般聽你們的那套理論?縱觀歷史,每一朝的開國皇帝哪個不英明神武,可過不了幾代他們的素質便每況愈下,終究有一個會成亡國之君。所以你們將自己的理想放在皇帝的身上,實在是不明智。”
“那不靠皇帝來實現我們的理想,靠什麼?”
“靠百姓,真正地做到‘是法平等,無分高下’!”
“太難了!”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你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想著怎麼造反,而是要建立一套理論——不用皇帝治國的理論,然後讓教中弟子信它、支援它。”
“不用皇帝治國的理論?”
“嗯!”
……
類似這般的聊天幾乎每日裡都在這工部堂進行。楊帆倒也沒有將後世的一系列理論、實踐照搬過來賣與兩人。畢竟時代不同,那些成型的東西終究還是有些不切實際的。他只是將一些基本的道理,邏輯清晰地說與兩人,從而啟發他們去探究符合當下的理論和行動。
而這其中,楊帆也一直灌輸著此時不宜造反的道理。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五月下旬。
六月六日光明聖會越來越近,明教一眾堂主也忙碌起來,除了準備聖會吃穿住行等一應事宜,他們還需時不時地聚在一起商議聖會之上的主要議題。
南方的五月,天氣已經十分悶熱。這日午後,陳凡與呂師囊又去聖殿開會,楊帆一人呆在工部堂,但覺渾身汗漉漉地十分難受。他忽然想到北山南麓的峭壁之上有一道瀑布,這瀑布水流湍急,楊帆曾想在此建一個水力鍛機,卻至今未有行動。
這瀑布雖然大部分直流峭壁之下的山澗,但也有一部分會沿著北山的石縫,流入山腰間的一個清潭。
這樣的天氣,在那清潭中洗個澡一定很爽!
下了山坡,穿過阡陌縱橫的田地,很快便到了北山南麓。沿著鑿開的臺階,楊帆慢慢爬向山腰。
此時谷中的百姓都在田中勞作,孩童則在教中的學堂讀書,所以山路之上安靜異常,只能偶爾聽到兩側樹林中傳出啾啾的鳥語或是唧唧的蟲鳴。
爬到山腰,拐入東側的石坪,一汪清澈的潭水便映入眼簾。
來到潭邊,楊帆四處觀察一番,果不見人影。他揀一個僻靜的角落,脫了衣服,躍入潭中。
潭水清涼,汗津津地楊帆頓覺舒爽。在水中來遊了兩圈,他才回到下水之處的潭角,撩水將身上清洗一遍。完後,他卻仍不願出水,便倚在岸邊一塊斜斜的山石上,只將頭部露出水面,享受著這天然浴缸帶來的清爽。
正愜意間,忽然那那邊的山路之上窸窣作響,似是有人向這潭邊走來。
楊帆正欲上岸穿衣,便見一道白色的身影出現在路口,細看下,這人白紗勝雪、黑發似瀑,卻是聶雲裳。
楊帆來不及上岸,便只好又貓身入水,輕輕躲入石頭一側,也顧不是剛拿到手中的衣服全然浸濕。躲好之後偷望間,就見聶雲裳抱了一把瑤琴,四下望望,見附近無人,便向自己這邊走來。
腳步聲越來越近,楊帆一動不動地貼在石頭之側。
聶雲裳來到距離楊帆這兒不遠的地方,將懷中的瑤琴放在一塊石頭之上,又四下望了幾眼,便開始寬衣解帶……
楊帆想要出聲提示,卻又禁不住地屏住呼吸,猶豫間,便見聶雲裳褪去了身上的輕紗、抹胸、衫褲,只留了一件粉紅色的肚兜。
觸目所及,但見聶雲裳藕臂玉股,凹凸玲瓏,欣長窈窕,豔麗無比。看著這副畫面,楊帆一時竟是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