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扶桑空中自衛隊缺少的不止是電子攻擊機。
在c2實現了量產之後,扶桑空中自衛隊以其為平臺,改造了大型電子戰機。只是,受到搭載裝置限制,這些大型電子戰機是徒有其表。原因很簡單,電子戰機的關鍵並不是空中平臺,而是搭載的電子裝置。因為無法獲得具有進攻性質的電子戰裝置,所以這幾架大型電子戰機的作戰能力極為有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明顯,扶桑空中自衛隊缺少的就是進攻能力。
這一點,在戰鬥機上也有體現。
與花旗、以及其他眾多國家不一樣,扶桑購買的f35a是空優型,即以制空為主,打擊能力很有限。雖然機體等裝置沒有太大區別,但是透過對電子裝置與火控系統的限制,使得這些f35a無法使用jda之類的進攻彈藥。直到採購f22a的事情確定下來,加上東海局勢持續惡化,花旗才給扶桑鬆綁,對扶桑採購的f35a進行系統升級,使其獲得了攜帶打擊彈藥的能力。問題是,之前的訓練課題主要就是空戰,所以很多f35a的飛行員沒能及時完成打擊訓練。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花旗對扶桑的限制。
在簽署了f22a的採購合同之後,山野和夫就提出,希望能夠採購、或者透過其他渠道獲得一批多用途戰鬥機,替換即將到達使用壽命的f2。當然,真實目的是要增強空中自衛隊的打擊能力。雖然扶桑當局進行了公開招標,包括高盧的“陣風”3在內,數種戰鬥機參與競標,但是扶桑的採購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花旗的f15e,準確的說是f15e的深度改進型。在私下的談判中,扶桑甚至提出可以購買二手的f15e,然後進行延壽改進,條件是要對一批扶桑空中自衛隊的f15j進行類似改進。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儘快獲得一批多用途戰鬥機。只可惜,花旗再次拒絕了扶桑的要求,以f15e的生產線已經關閉為由,讓扶桑另想他法。因為高盧的報價高得離譜,歐洲聯合研製的ef2000又無法達到扶桑的要求,至於伊萬國的su35根本就不是多用途戰鬥機,而且扶桑不會購買夙敵的戰鬥機,所以此事就沒了下文。
如果有像ea18g這樣的電子攻擊機,以及充足的多用途戰鬥機,局面絕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華夏空軍能夠掌握主動權,佔據優勢地位,靠的就是建立在電子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之上的系統作戰能力。
當然,說得直接一點,華夏空軍一直在努力增強進攻力量。
空軍不是陸軍,空軍是為進攻而生。
如果說三十年前的華夏空軍還是一支純粹的防空力量,那麼在迅猛發展三十年後,華夏空軍已經是當今最強大的空中進攻力量之一。這一點,在華夏空軍的裝備體系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要知道,華夏空軍今些年來裝備的戰鬥機,大部分都是多用途戰鬥機,純粹的制空戰鬥機幾乎沒有。即便是以制空為主的j20a,也是多用途戰鬥機,只是因為數量有限,所以主要用於制空作戰。只要有需要,j20a隨時能夠掛上精確制導彈藥,擔負起踢開對手防空大門的重任。至於裝備數量眾多的j11系列戰鬥機,從j11b開始就是多用途戰鬥機,有很強的打擊能力。即便是j10系列戰鬥機,從j10b開始也增強了打擊能力。此外,華夏空軍還擁有數量眾多的專用攻擊機,比如生產了數百架jh7,以及才開始量產、恐怕也會生產數百架的j16。算上之前從伊萬國引進的su30系列戰鬥機,華夏空軍擁有的多用途戰鬥機超過了一千架。
這是個什麼概念?
以數量為準,華夏空軍的戰術打擊能力僅次於花旗空軍,比排在第三位的伊萬國整整多了一倍。
與這樣的對手交戰,扶桑空中自衛隊根本沒有勝算。
山野和夫並不是怯懦,而是看清了真相。如果只是一場短時間的衝突,問題還不是很突出。如果演變成戰爭,哪怕是衝突時間延長,扶桑空中自衛隊必然會敗下陣來。很簡單,華夏有完整的軍事航空工業,從生產線下來的作戰飛機將源源不斷的補充給空軍,而扶桑空中自衛隊能夠獲得多少作戰飛機,根本不由自身決定,而是由花旗決定,即花旗願意與能夠提供多少作戰飛機。只要來自花旗的援助中斷,那麼最多隻要幾天,扶桑空中自衛隊就會拼掉全部的作戰飛機。
正是如此,山野和夫一直主張控制衝突規模。
只是現在看來,小早田秀吉顯然跟他的主張背道而馳,至少沒有表現出來。要不然,為什麼要派戰鬥機前去轟炸?
喜歡戰爭世界請大家收藏:()戰爭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