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受到質疑的不是特魯尼,而是宮本三郎。
第四護衛群遭受重創,損失的不止是六艘驅逐艦,還有宮本三郎的執政基礎。在收到訊息後,宮本三郎就意識到,這場慘敗將他推到了懸崖邊上。雖然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宮本三郎知道,在訊息傳開之後,他將遭受就任首相以來最嚴峻的到時候,質疑他的不止是國會里的議員,還有一億多國民。如果局勢沒有好轉,那麼宮本三郎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結果就是引咎辭職。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比如再次遭受慘敗,恐怕等待宮本三郎的就是以死謝罪了。
當時,宮本三郎已在擬寫辭職宣告。
不管是對個人,對執政的自民黨,還是對扶桑來說,宮本三郎以執政不力為由引咎辭職是最有利的選擇。
只是,還沒等他把辭職宣告寫好,防衛省發來了新的戰報。
短暫的驚喜之後,宮本三郎冷靜了下來,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絕對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先不說襲擊東海艦隊造成的對外影響,只是由此顯現出來的內部威脅,已經讓宮本三郎出直冒冷汗。要知道,宮本三郎沒有授權小早田秀吉襲擊東海艦隊。雖然他已經把軍事決策權下放給小早田秀吉,但是有很大的限制,即只是與衝突有關的軍事決策。簡單的說,在衝突區域之內,小早田秀吉想怎麼做都可以,不需要向宮本三郎請示。在此之外,小早田秀吉就不能擅自做主,不但要向宮本三郎請示,而且要在獲得宮本三郎的准許之後,才能給作戰部隊下命令。
東海艦隊沒有進入衝突區域,打擊東海艦隊的行動就不在小早田秀吉的許可權之內。
更重要的是,小早田秀吉不但沒有向宮本三郎請示,連彙報都沒有,是在瞞著宮本三郎的情況下下達的命令。
時間緊迫,來不及報告嗎?
顯然不是!
打一個電話用得了多少時間?更何況,以當前的局勢,特別是在第四護衛群遭受重創之後,宮本三郎已經走投無路,所以只要小早田秀吉提出透過打擊東海艦隊扭轉戰局,他肯定會採納。再說了,就算宮本三郎猶豫不決,小早田秀吉又一意孤行,也可以在彙報之後再採取行動。
顯然,不向宮本三郎彙報與害怕被宮本三郎否決,在性質上是兩回事。
小早田秀吉這麼做,只有一個理由,即試圖取代宮本三郎。
做為扶桑近二十年來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宮本三郎的政治頭腦毋庸置疑,一眼就看出小早田秀吉的政治野心。第四護衛群遭到重創,主要責任人就是宮本三郎,因為這是由他批准的作戰行動所導致的後果。全殲東海艦隊則與宮本三郎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做出這個決策的是小早田秀吉。如果宮本三郎得為第四護衛群遭受重創負責,也就是引咎辭職,那麼最有可能頂替他的就是小早田秀吉。反過來,如果小早田秀吉提前彙報此事,那麼宮本三郎未必會引咎辭職。
想明白這些後,宮本三郎也做出了決定。
他並不在乎要不要為第四護衛群覆滅承擔責任,在乎的只是由誰繼任,而這個人絕對不能是小早田秀吉。
只是,擺在宮本三郎面前的選擇並不多。
要想避免引咎辭職,唯一的辦法就是宣稱是他授權小早田秀吉策劃與實施了打擊東海艦隊的行動。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是隻要宮本三郎這麼說,就沒人會懷疑,畢竟他才是內閣首相。小早田秀吉也許會感到憤憤不平,不過只要他足夠聰明,就不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戳穿首相的謊言。一是未必能讓他人相信,二是他還沒有資格跟宮本三郎對著幹。關鍵是,宮本三郎有權解散內閣,甚至提前舉行國會大選,並且在辭職之前任命臨時首相,而且肯定不是小早田秀吉。真要逼迫宮本三郎走出這一步,小早田秀吉就會丟掉防衛大臣的烏紗帽,而且要在大選之後才有機會坐上首相寶座。這期間至少有幾個月的時間,會發生些什麼事情顯然不在小早田秀吉的控制之中。
可惜的是,宮本三郎同樣沒有別的應對策略。
為了自保,也是為了避免局勢失控,宮本三郎得站出來,在奪取殲滅東海艦隊的勝利果實的同時,也會把自己跟小早田秀吉代表的主戰派綁在一起。接下來,哪怕宮本三郎不再信任小早田秀吉,也要授予他更多決策權。如果讓小早田秀吉這樣的主戰派掌握主動權,內閣就會失去平衡。
說得簡單一點,宮本三郎將因此被主戰派牽著鼻子走。
如果由主戰派掌握一切,那麼要不了多久,衝突就會演變成戰爭。
顯然,這並不是宮本三郎追求的結果,而且無法從這個結果獲得任何好處。其實,這正是宮本三郎一直努力規避的問題。
思前想後,宮本三郎能夠想到的,只有特魯尼。
雖然小早田秀吉野心勃勃,主戰派的氣焰甚囂塵上,但是歸根結底,全都能跟花旗扯上關係。說白了,如果沒有花旗的縱容與支援,像小早田秀吉這種主戰派,根本就不敢如此的囂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果能夠說服特魯尼,也許就能壓住主戰派的氣焰,讓局勢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