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豬舍地基用的是條石,包括基牆也是條石,上面用樹木做的柵欄,保證不會有一頭豬能逃出去。”
說話的是張世豪。
豬舍是他修的,當然由他來講解。
“豬舍四面透風,能散掉大部分的豬騷味,另外,屋頂用稻草搭的,哪怕是下雨,也不用擔心漏雨。”
“陛下,像這間豬舍,就能容下兩百頭成年豬。”
老朱伸著頭看了看。
這豬舍地面的確是石頭砌的,看上去也平整,空間足,像那老頭說的,養兩百頭豬的確沒什麼問題。
大明的豬舍,可不像現在養豬場都做了隔斷,沒圈塊地放養,都算不錯的了。
穿過一條小走廊,老朱便聽到悽慘的豬叫聲。
抬眼望去,只見空地上幾個閹豬匠把小豬仔綁在木架上,熟練的閹割著。
今日,老朱跟朱標都穿的便服,所以幾個閹豬匠,只是回頭望了一眼走來的人群,又專心致志的忙著手中的動作。
豬場目前有七八百頭小豬,東家說了,要在五日之內全部閹割掉。
而閹豬的就三個人。
相當於一個人一天要閹割五十頭豬!
不抓緊點時間,根本完不成!
就算是老朱等人走上前,幾人也沒什麼表示,只是象徵的喊了一句“東家好”。
閹豬是個技術活,老朱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圍著看別人閹豬。
如果沒鬧饑荒,父母沒死,說不定他會成為一個閹豬匠。
畢竟他親眼看到閹豬匠幫東家閹好後,不僅收了銅錢,還吃到東家煮的麵條。
那白花花的麵條,老朱活了十來年,從沒吃過!
他曾在心中發誓,以後有本事了,賺錢了,就讓一家人都嚐嚐麵條的滋味。
只是造化弄人……
他沒當上閹豬匠,反而當了皇帝。
不過,即便當了皇帝,老朱最喜歡吃的,還是麵條!
久吃不膩的那種!
匠人的刀法極其熟練。
抓豬的人把小豬倒掛在木架上,匠人用小刀在小豬屁股下的腹部輕輕劃拉一個小口子,然後用力一擠,兩個白色的小蛋蛋就被擠了出來,接著手起刀落,兩個蛋蛋就被割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