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損失,朝廷只是損失了一張紙而已!”
“況且,舊鈔能換新鈔,百姓才會放心大膽的用紙鈔啊,因為朝廷認這個東西,哪怕破了也可以換新的。”
“百姓相信朝廷,這是不是朝廷信譽問題?”
老朱懵懵懂懂的點了點頭。
百姓拿著破鈔換一張新的,朝廷怎麼可能沒損失?
這事,老朱總感覺沒有黃小子說得這麼簡單,得回去找人合計合計才行。
“還有,一個國家想要發行紙幣,不是當權者一拍腦袋,想發行多少就印多少的。”
“紙幣的發行量應根據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確定,避免超發導致通貨膨脹。紙幣的發行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確保貨幣供應與需求平衡!”
黃軒怕老朱兩父子聽不懂,只得拿起手機默默的查了起來,打算用簡潔易懂的話語讓他們兩人聽明白。
“紙幣的發行量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首先是經濟增長因素。比如大明現在處於工業發展階段,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對紙幣的需求通常會增加。這是因為企業擴大生產、投資增加,以及百姓的消費支出上升,都需要更多的紙幣來支援交易活動。”
“這時候,如果市面上的紙幣太少,就會出現通貨緊縮情況,朝廷適當增加紙幣的供應,可以刺激經濟消費,讓市場蒸蒸日上,最後趨於繁榮的市場場景。”
“如果市面上的紙幣本來就夠用了,朝廷再發行一大波的紙幣,那就會出現,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情況。比如一斤大米以前十文錢就能買到,現在由於紙幣太多,錢不值錢了,一斤大米需要二十文甚至是五十文才能買到。”
黃軒看了老朱一眼,毫不留情的說道:“目前,大明就是紙幣的發行,就是朱大叔您隨意叫人發的,想發多少就發多少。”
“在這樣下去,大明經濟將會受到巨大的傷害。朱大叔您的行為會嚴重阻礙大明的發展。”
老朱聽到黃軒這般說自己,不由得老臉一紅。
想要開口反駁,理智告訴他,黃小子說的好像都是正確的。
只是沒想到發行個紙幣,裡面還涉及到這麼多自己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在裡面。
什麼信譽問題,什麼市場經濟問題。
這些學說,翻遍史書都找不到隻字。
真不知道後世之人,腦袋瓜子怎麼長的。
想出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學問來。
老朱咂了咂嘴,像一個被老師訓了的小學生一樣,甕聲甕氣道:“那你說,大明還想繼續發行寶鈔,該如何做吧!”
黃軒一字一句的說道:“大明還想繼續發現寶鈔,想要以紙幣替換銅錢銀子,必要條件之一。”
“就是實行金本位,或者銀本位制。”
朱元璋:???
朱標:???
怎麼一下子又冒出一個大家從未聽過的名詞?
“所謂金本位,是指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基本表現形式為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
“簡單來說,大明一兩黃金約等於四兩白銀,而一兩白銀又等於一千文銅錢。”
“那麼一文銅錢就等於……,那啥,你們等等,我拿計算器算算,一文錢等於多少黃金。”
……
(這個數學問題好難,簡直超綱了,各位讀者大大幫忙算算,下張我直接借用,謝謝大佬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