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生物發電總公司舉辦了“生物發電建設專家技術座談會”,把華國眾多光電、生物、發電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請到了會場。
這種會議是很常見的,主要用於解決把新型科技落地時遇到的各種問題。
要知道,任何科技都有無數細節,可不是發明出來核心技術就可以進入生產環節了。
比如你造了一臺汽車發動機,汽車就造出來了嗎?
當然不是,你還要解決無數大大小小的問題。
懸掛用什麼型別?
變速箱用哪款?
避震怎麼選擇?
剎車?座椅?隔音?儀表盤?
甚至A柱的角度、車燈的位置,都需要消耗工程師的大量工作量,反覆設計、試製、實驗,最終才能確定。
這個步驟通常持續12個月到60個月不等。
當然,華國某些車企的皮尺設計部除外,他們只需要一把皮尺就夠了。
光電藻發電也是一樣的,如此大規模生產的裝置肯定不是輕輕鬆鬆就能確定下來的。
哪怕是看似普通的繁殖板都有無數問題。
繁殖板用什麼材質?大小尺寸是多少?要不要統一規格,還是各有不同?
收集生物電有沒有改進方法?
光電藻必須使用海水嗎?
一定濃度的鹽水能否替代?
如果不能,為什麼?還需要哪些物質?
如果能,替代成本幾何?如何最佳化?
總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工程。
鄭偉長坐在第一排,帶著眼鏡仔細看著手中的材料,一臉津津有味的表情,彷彿想到了很多東西。
實際上,他看得頭昏腦漲,根本什麼都沒看懂。
看不懂沒關係,利用自己的身份先搶個幾百萬的研究課題再說。
光電藻的生物發電是一門很前沿的科技,鄭偉長估計除了華國生物發電總公司聘請的總工程師寧道院士真正有所研究,這裡的大部分專家教授都跟他一樣,其實啥都不懂,都是來混點湯湯水水的。
反正只要搶下研究課題,丟給手下的博士生湊合湊合就好了。
如果博士生實在搞不定,外包給學校外面的技術公司也是很常見的方法。
想到這裡,鄭偉長淡定地站了起來,從聚成幾團聊天的專家們身邊擠過去,禮貌地笑道:
“麻煩,借過!”
鄭偉長!
在場很多人都是訊息靈通的人士,早早聽到了鄭偉長今年提名院士的訊息,對他的態度頗為恭謹,都微笑著讓開位置,相熟的還打個招呼。
切!
你們這些濫竽充數的廢物,一個能打的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