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入學進修的是大學本科文聘,此時於衛已經32歲了,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有些得不償失,自古道:“人過三十不學藝”,而此刻於衛卻來學藝了。
因為他遵循的是“好到老學到老”這個古代雅典政治家梭倫的名言,在全世界廣為傳播的名言。
老一輩革命家也曾說過:“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經典語句。
因為這句話,是一句與時俱進的語句;是一句激人奮進的語句;更是一句持之以恆的語句。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些經典語句,才激勵著於衛對學識的追求,這樣的追求可能在每個人身上都出現過。
有些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或者阻力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可有的人想方設法不懈努力地去追求知識獲得知識。
於衛有幸成了後一種人,不懈努力地去追求知識獲得知識的人。
這次入學於衛成了隊裡88人中年齡第四大的了,不像七年前第一次來武漢就讀大學專科時的情景,那時他的年齡是隊裡倒數第三。
由於是總部下來進修的學員,年齡又大,隊長、政委第一時間找到於衛談話,希望他出任區隊長的職務。
在於衛百般推辭下,隊裡兩位領導商量後,最終決定讓於衛出任隊黨委會的組織委員。
於衛是有所考慮的,因為目的是來學習的,管理的事情最好是讓其他人去幹,而隊黨委的組織工作相對輕些,這樣方便學習深造。
於衛所在的隊是一系六隊,專業是通訊師資本科專業,不像讀大專時,全隊只有兩位女同志。
這次,女兵有42人,男兵46人,陣容可是比上次強大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剛剛上完大專,中專的20左右的年輕人,再次入學成為了於衛的同學。
他們個個渾身上下充滿著朝氣,讓於衛這樣過了三十歲的人很是羨慕,能和這些小自己十幾歲的人在一起,感覺自己也年輕了。
經過了前兩個星期的學前教育之後,很快進入到了學習階段,坐在一個教室裡,課餘時間大家更忙著自我介紹,溝通認識、結交朋友。
於衛的同桌也是bj通訊團來的,名叫黃洪比於衛小4歲,剛好28歲,是某通訊團的副連職參謀,他說見過於衛,但於衛沒有什麼印象。
不過現在坐在一起了,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兩人不自覺地就感覺近乎了很多。
黃洪一米八的個頭,身材魁梧,是女孩子心中的嚮往的物件,他也很健談,總有他說不完的話題。
正好前排也坐著個bj來的小夥子,名叫王楠,比於衛小一輪,剛從宣化通院中專畢業,就來武漢上學,父親是軍總醫院的大夫,他同樣愛“侃大山”。
自習課時兩個人前後一唱一和,逗得周圍的人“哈哈”高興地笑個不停,有時候竟逗得小女孩們笑得前仰後合。
而且這些小夥子們很愛運動,也很愛談及運動,每當談及足球、籃球、田徑等等競技體育,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這些年輕人大都是幹部子弟,放蕩不羈、我行我素、誇誇其談是大多數人的特點,一般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讓自己高興就行。
他們的這些行徑,讓年齡大經過世面的人看來就是“幼稚”,他們中大多數家庭都是師級幹部家庭,也有出身將軍家庭的人。
更有甚者,有的父親後來晉升到上將軍銜,按照中國這種裙帶關系,他怎麼著也能混個師級幹部,而且不像別人那麼辛苦。
這些女同學大多數都愛學習,也是為自己的前途而來深造的,可有些男同學根本不學,也不會,都是來混文聘的。
每當遇到每科的結業考試,都是提前到授課老師那裡走關系,怎麼著也弄個及格水平。
有的在考前走關系,有的在考後沒有改出來的時候走關系,總是送些禮品,就勉強過關了。
於衛什麼都不怕,就懼怕英語,因為中專,大專都不把英語作為必修課,大專的時候也都是在學員們的極力要求下,才開了英語課程,勉強算是選修課,
跟他們這些剛從學校出來的學員們不一樣,他們早已經把英語作為必修課了,所以在基礎上就差了一大截。
且於衛不擅長死記硬背,而英語恰恰要死記硬背,這讓於衛心裡更沒底。英語課程要在一學年裡學完所有大學英語課程,於衛很是頭疼。
在課業考試中唯獨英語不及格,進行了補考過關,其他科目都不在話下,輕輕鬆鬆過關,因為畢竟那是第二次學,課程的安排大體相當,對於衛來說是輕車熟路容易得很。
但學院的課程設計,也是推陳出新,新建的多媒體多功能演示廳,三個偌大的電子屏將周圍的牆佔滿。
演示廳的主要功能是對資訊化現代戰爭的推演過程,這裡就是個現代戰爭的模擬的戰場,讓每個參演人員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透過導調組不斷地推出各種情況,讓在場的學員們根據所學知識以最快方式,及時解決問題,處理問題。
胡純和韓傑這兩位昔日於衛的同學,成了這次通訊戰役課程的兩位教員,目前的胡純已經是副教授了,是戰役教研室的主力軍。
在多功能廳連續幾天的戰役推演,胡純和韓傑總是把更多的機會給於衛,經常提問於衛,處置問題。
於衛也很給面子,每次作答都處置的很恰當,而且有幾個方案,優選其一,讓同學們也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