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步,清軍前排的槍手,刀盾已經倒了大半,而這時跑在後面的清軍弓手,終於拋射出了第一波羽箭。
漫天的箭雨,飛射而來,如同雨點般落下,明軍陣列中,大片的銃手中箭倒地,但剩下的銃手卻一動不動,只是機械的聽著橫陣中的鑼鼓聲,來重複裝彈,檢查火繩,上前抬槍射擊,後退裝彈的動作。
他們並不擔心,身邊的縫隙,因為只要有人倒下,後排立刻會有銃手補上,形成連續不斷的打擊。
相比與弓箭,火銃三月成軍,訓練簡單的優點,逐漸顯現出來。
五十步,火銃已經能洞穿大部分的鎧甲,擊穿藤牌。
“呯呯呯~”一片硝煙騰起後,清軍再次倒下一片,一名清軍藤牌手,胸前藤牌被一枚鉛彈擊穿,然後又打在他的胸膛,他向前急沖的身子,在這一擊之下,猛然倒飛,將後面一名弓手壓倒。
就在這時,橫陣中的鑼鼓猛然一收,便聽見劉文秀嘶聲大喊,“拔刀。”
其實明軍中,有一種銃槍,可以塞在銃管中,但是由於刺入後容易脫落,明軍很少使用。
據《大明會典》記載,中國明朝景泰年間,就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以便於刺殺的記載。
此法將火槍與長矛的效能融於一身,從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而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十六世紀中葉,歐洲才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
西方意義上的刺刀,在幾年前也已經出現,不過目前還為傳人中國。
這眼看清兵就要貼上,如果等清兵靠近了在拔刀,那氣勢上難免就弱了一些,而五十步放完一銃,打擊了清兵的銳氣,再對沖就正好合適。
隨著劉文秀一聲大吼,陣中鑼鼓一收,克勝軍立刻,收起魯密銃,拔出配刀。
“殺!”劉文秀舉刀大吼,這位西軍悍將,奮勇諸軍之前,身後士卒叫罵著,喊殺著,如決堤的洪水,洶湧而出。
反觀清兵一方,前進的路上留下了一地的屍體,而且不知不覺間,前排原本密集的刀盾、長槍,已經稀疏得不成樣子。
一名清軍弓手,剛放完一箭,聽見明軍吶喊,抬頭一看,才發現他已經沖到前面。
不是他沖的快,而是前面原本近戰的清兵,大多被銃打死。
清兵一陣愕然,他們原本想要貼身進戰,可現在卻只剩大群的弓手,克勝營沖入其中,大肆砍殺。
當然清兵弓手也有佩刀,但他們的素質卻無法和克勝營相比,一接戰,劉文秀如虎入羊群,清兵立刻向後潰散。
博洛見到這一幕,肝膽俱裂,他要靠這一萬多人,為大軍重整陣型爭取時間,可這一照面就被打的潰敗,反捲回來,他剛列好的陣型豈不又被潰兵沖亂。
“傳令,騎兵給本王,強突敵軍前軍!”博洛雙目赤紅,竭嘶底裡的一聲怒吼。
他現在只能用,騎兵強突,以免明軍前部,攆著敗軍,撞入他的步陣。
可是他身邊的清兵還沒來得急發令,明軍陣中號鼓又起,那躲入左右步陣後的明軍騎兵,又沖了出來。
博洛見此,險些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