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丈高的望車上,王彥一身山紋甲,在陽光下銀光閃閃,鳳翅盔上的紅羽和身上的白色素衣,同旌旗一起獵獵飛揚。
堵胤錫則頭戴烏沙,身上穿赤紅的二品官袍,背上同樣披著白色素衣,站在王彥身旁,注視著整個戰場。
“國公,清兵動了~”
王彥自然也看見了,從清軍前軍中前出的綠營兵。
“國公~”這時在望車之下,一名明軍旗鼓亦大聲呼道:“前敵,刀盾手三千,步弓手兩千~”
中國古代,軍隊發展到明代,隨著火器與冷兵器結合,軍隊的指揮,已經到了一個極其複雜的程度。
除了旌旗,鳴金,擂鼓之外,還有許多協助主將指揮和觀察形式的旗牌官,傳令官。
這些人都身掛令牌,背插旗幟,是主將的手臂,眼睛和耳朵。
綠營兵都是明軍改編,只是打綠旗,其他什麼都沒做改變,他們依然穿著明朝的衣甲,其百戶、總旗等軍官背上插的認旗,以及頭盔上的盔旗,在方便屬下士卒辨認跟隨之時,同樣也使得明軍很快就統計出前出的人馬,並做出應對之策。
這些背旗和盔旗,與京劇中的背旗,以及日本武士的背旗看起來十分相似,而日本武士的背旗,則是從唐軍身上學來,這與後世的軍銜有異曲同工之妙,既可以辨認等級,又可以在亂軍中,使士卒很快找到指揮。
數萬人馬交戰的大戰場上,瞬息萬變,王彥一人很難顧及全面,所以他需要明軍軍校的輔助。
這時他聽望車下旗牌官報出綠營人數,輕輕點了點頭,遂即楊起右手,往前輕輕一壓,淡然道:“號令,全軍列陣,準備迎敵~”
“諾!”望車上,一名旗牌官轟然應諾,而後轉身走到護欄前,舉起一面三角令旗,向著望車下揮舞了兩下。
大纛旗下,近百旗鼓見命,立馬戰鼓擂起,旌旗舞動。
曠野上,袁宗第聽著“咚咚咚”的戰鼓,遂將一塊還沒吃完的馬肉丟到草地上,長身而起,一旁的親兵則連忙將鳳翅盔遞過來。
袁宗第接過頭盔,重重的在頭上扣好,然後一邊系緊綬帶,一邊大步走向正在悠閑吃著嫩草的黃鬃馬。
戰馬通靈,不少戰馬已經在急促的擂鼓聲中,不停的用前蹄撥弄著草地,打著一聲聲響鼻,顯得有些不安,但袁宗第的那匹黃鬃馬卻十分鎮定。
這時袁宗第猛然翻身上馬,緩步在眾軍面前經過,而他所過之處,七千明軍騎士,也紛紛跨上戰馬。
袁宗第在督標親軍前賓士兩圈,卻突然縱馬奔到,淩遲沈志祥的車前,一抽戰刀直接將折磨的已經快沒氣的沈志祥的頭顱斬下,提在手中,再次奔回陣來。
幾名推車和淩遲的明軍,也立馬撒開丫子跑回陣中。
此時袁宗第一手舉起沈志祥的人頭,明軍陣中,立馬一陣歡呼,他則舉著人頭,縱馬在明軍陣前來回馳騁,大聲高呼,“泱泱大明~”
“力可撼山~”無數明軍將手中兵器舉起,齊聲回應。
“驅除韃虜~”袁總第縱馬逛奔,驚起大片塵土,再次急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