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一道:“前閣主曾說過,公子是有緣人。”
這個回答聽上去倒的確像是出家人說的話,可是也跟沒有回答沒什麼兩樣,我提取不到任何有用的資訊,只好接著問道:“什麼叫有緣人?”
荀一如鬼魅的眼神中也露出一絲困惑,道:“閣主並沒有說清楚,只是說公子若為閣主,能解青釭閣之危。”
我總算理解了一點,只好十分無奈地答道:“我……”才說了一個字,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剛剛那樣說話也太有失身份了吧。
我低聲咳嗽了一聲,道:“在下手無縛雞之力,恐怕不能如慧通禪師所願。”
荀一道:“無論如何,請公子先聽某一言。”
我煞有介事道:“長夜漫漫,聽也無妨。”
他接著講起了青釭閣目前遇到的危機,當然了,鑑於我連青釭閣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所以他非常詳細地講述了青釭閣的歷史。
原來青釭閣可以追溯到司馬氏代魏的時候,距今已有三百多年。青釭閣初建於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曹魏建立晉朝的鹹熙二年,當時國政已為司馬氏把持,在位的元皇帝曹奐即位之初就為司馬氏的傀儡,司馬昭於鹹熙二年病逝,幾個月後其子司馬炎效仿魏文帝代漢之舉篡魏,元皇帝被迫遷居鄴城,做了陳留王。王后卞氏一族為了儲存曹魏的力量,聯合當時忠於魏武帝的七大家族組建了青釭閣,青釭閣的信物青釭閣令,便是由當年武帝佩劍青釭劍熔鑄打造而成,第一任閣主是王后卞氏,卞王后小字柒兒,便是青釭閣令上那個“柒”字的由來。
最初青釭閣以復國為念,但是因為司馬炎對元皇帝實在很好,元皇帝並無復國之心,因此青釭閣在當時只是保護元皇帝的一支力量,後來戰亂頻仍,青釭閣遂隱於亂世之中不再出現,但是青釭閣的門人還是一代代傳了下來,到如今已經有七八代了。
“這與如今太子和晉王之爭有什麼關係?”我聽完荀一講述的歷史,一臉茫然。
荀一道:“原本並無關係,但……青釭閣門人丁餘,以勇力為秦王親衛,數年前秦王在幷州曾遭行刺,丁餘為保全秦王殺了行刺之人,當時與丁餘一道的慧通禪師為秦王府門客,也出手相助,後來丁餘被仇家所殺,慧通禪師避禍出家,沒想到過了這麼久還是被人發現了身份,並且據說有人揚言要將青釭閣滅門。慧通禪師知道仇家已經找上了門,因此將青釭閣令傳給公子,希望公子能夠化解為難,保全青釭閣。”
也就是說,慧通和尚其實是丟給了我一個爛攤子?那些個刺殺秦王的刺客不用說一定是“七不殺”山莊的人了,老爹說要是有人殺了他們的莊客,山莊所有的人都會不計代價為其復仇,而現在青釭閣就是被仇家找上門來了。
說我能夠解決危機簡直是在開玩笑,上次那些來找老爹麻煩的人都是被老爹給打發走的,要我上估計還沒出手就被一劍砍成兩截了。我很懷疑慧通是搞錯了,忙道:“你們得罪了‘七不殺’山莊?若果真如此,想必是慧通禪師弄錯了,在下不過……”
我話還沒說完荀一就道:“慧通禪師不會弄錯,下一任閣主就是公子。”
我想了想——荀一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讓我發號施令,讓他們有正當的理由去追查太子被構陷的真相,但是……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其實查詢太子被構陷這件事跟解決青釭閣遇到的問題也沒什麼關係,而且據他所說,青釭閣的人不是都隱藏起來了嗎?就算“七不殺”山莊的人想要怎麼樣,恐怕也不能夠吧。
我正要說話,荀一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又道:“本來青釭閣門人並無危險,但閣中出了叛徒,正是這個叛徒出賣了慧通禪師。”
“你們找到這個叛徒了嗎?或者有誰嫌疑較大嗎?”
荀一搖搖頭,“沒有。組建青釭閣的七大家族為——曹氏、卞氏、夏侯氏、荀氏、丁氏、張氏和許氏,慧通禪師俗家姓許,知道他真實身份的人並不多,但是沒有一個人有嫌疑。”
我聽到“許氏”這兩個字,想起許若修也姓許,幾乎可以肯定她一定和這個閣有什麼關係,她急急忙忙從岐州搬走,大概是為了避禍。這個想法實際上安慰了我自己,我幾乎是立刻就原諒了她的不告而別。可是再想一想,我還是搞不懂。
“我還是不太明白,這彷彿和儲君之爭無涉。”我聽了半天,不但沒有想明白,反而更加疑惑了,就算“七不殺”山莊與青釭閣為仇,這感覺像是幫派之間的打打殺殺,與上層權力的鬥爭沒有半點關係啊。
荀一解釋道:“公子有所不知,秦王殿下之所以英年早逝,乃是中毒所致,下毒之人便是‘七不殺’山莊的人,他們並非完全為了晉王,部分也出於報復的私心,只因當年他們想殺慧通禪師,卻因秦王殿下的處處阻撓而未能得逞。秦王殿下臨死之時仍希望太子殿下能順利繼承大統,因此我們才找到了太子殿下,希望助太子殿下一臂之力,以告慰秦王殿下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