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已然是在垂死掙紮地甲喇額真大人,更是不會把一個無名無職地“貝子”放在眼裡!
蠻族地八旗,由高到低的排列下來,分為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是由努爾哈赤分別於大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和萬歷四十三年1615)建立的。
組成滿洲八旗的蠻族人共有三百零八個牛錄,其中純粹地滿洲牛錄僅貳佰一十個,其餘都是已經蠻族化的蒙古人牛錄,此外還有純粹地蒙古人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共計四百個牛錄,這已經是涵蓋了當時大金管轄下的所有人口。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産等多方面職能。
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産勞動,戰時荷戈從徵,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
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都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
此刻地正黃旗屬於皇太極親自統帥,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一旗,但這個正黃旗地前身,卻是皇太極原來所屬地正白旗,而原本由多爾袞統領的正黃旗,則被改做為正白旗。
在早年間,努爾哈赤於晚年將自己親自統帥地正黃旗與鑲黃旗的大部分,分授給自己的大福晉、也就是原配烏拉那拉·阿巴亥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十五個牛錄,其餘則仍由自己統帥作為親軍。
努爾哈赤當時還指定了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而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則全都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努爾哈赤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
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十三個兄弟團結起來反對三兄弟,而多爾袞和多鐸當時一個九歲,一個八歲,哪裡是這些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
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但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了爭奪皇位。
由於上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十五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
最終一團混戰地結果,在努爾哈赤地十六個兒子中,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佔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
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皇太極將正白旗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旗和鑲黃旗,但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
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此時三兄弟所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亦即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努爾哈赤的親軍之後,成為了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還只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由於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仍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三兄弟,反而對他們極力施行拉攏之能事。
以後皇太極採用計策先後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
之後,皇太極還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以壯大其實力,豪格的鑲黃旗也被改名為正藍旗,但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
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十四歲的多爾袞作鑲白旗主,但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
不過,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這時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二和第一位——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
事實上,這場“宮廷鬥”在皇太極地一生中都沒有什麼結果,到後來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那時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一百一十七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
但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也有九十八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由於兒子嶽託已死,所以名下轄有正紅、鑲紅兩旗,他和濟爾哈朗共有九十六個牛錄,算是八旗的中間勢力,而圍繞帝位的鬥爭則仍在延續。
有了這一系列地恩怨情仇,八旗地兵將之間一向也並不和諧,可以說是互不買賬的,這時索額圖地親兵們,就已經是非常默契地在有意無意的向“半天雲”圍攏過來了。
“半天雲”冷笑一聲,驀然間卻是發出了一聲震天地長嘯!
ps:滿地打滾求票票!
又,有誤入的筒子們,收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