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匡的聲音,似洪鐘大呂,直擊他們本心。
“政治上,阻撓大漢出兵的原因有很多,鄙人只列明主要原因。”
“其一諸侯王的態度!若長安大規模出擊匈奴,擁有一定兵力的諸侯王,要如何對付?”
雖然七國之亂後,漢景帝把諸侯王的軍事權利收回中央,但操作起來,頗為扯淡。
收軍權這件事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執政中期,還沒完成。
根據記載,淮南王劉安準備發動叛亂的時候,軍隊數量過萬。
其他響應的諸侯王,兵力也都不容小覷。
因此,出擊匈奴,諸侯王的態度,頗為關鍵。
一旦前面戰線吃緊,後面又出現諸侯王偷屁股的情況,出擊,必敗。
不等良嶽、衛青反應過來。
司匡繼續陳述。
“其二朝堂之上,支援出兵的將領,並不多!”
“陛下繼位十餘載。五年前,匈奴來請和親,下議。”
“大行令王恢曾言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卻稱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司匡微微一頓,反問,“將領尚且反對出擊,何況他人?”
“若想大規模出擊匈奴,必須讓朝堂將領改變看法,讓他們看到戰爭帶來的利益!否則,將且無可戰之心,何況士卒?”
“此事亦明,並非我大漢無平定匈奴之良將,只因,將領皆不願戰而已!”
朝堂上的那群老將,被黃老腐蝕的差不多了。
尤其是大漢軍方巨頭之一的韓安國。
他在親近竇太后的時間裡,被黃老洗腦的太厲害。
當初那敢率領梁國老弱病殘,對抗吳楚聯軍的雄心,早已不在。
這也是為何劉徹打算重用儒家的緣故。
竇太后死了,他這個皇帝想放手一搏,報仇雪恨,卻被朝堂大多數的瓜慫百官阻攔。
這換誰能忍得了?
只有公羊提倡的大復仇,才最適合出擊匈奴!
說來也是可笑。
若是沒有公羊學派,大漢對匈奴用兵,恐怕要晚數十年。
若是沒有元光元年的獨尊儒術…
若是沒有剛進入朝堂的儒生們的全力支援…
恐怕都沒有元光二年的馬邑之圍。
更別說對匈奴徹底宣戰了。
喜歡六朝漢臣請大家收藏:()六朝漢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