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國搖了搖頭,“若是公妄圖從商,這錢,我儒家不會借的!”
開玩笑。
這要是借出去了。
豈不成了儒家支援治世之才從商?
在天下人眼裡,這究竟是鼓勵商賈的存在,還是在打擊報復戰勝諸子百家者?
無論是哪一種看法,對儒家而言,都是致命的。
對於結局,他只能想到四個字名聲盡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堂堂儒家,怎麼能助人行低賤之事?
不可取!
斷不可取!
孔安國盯著司匡,拱手,言辭懇切,“請聽在下一言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賣的!”
司匡咧嘴一笑,“不這樣做,如何救助流民?”
孔安國抻著脖子,面紅耳赤,辯論,“房子建成之後,不歸流民,何談救助?”
“建房管飯!”司匡淡淡地說道,“凡是來此幫助建房之人,不發錢財,以糧代替!吾將此法,稱之為以工代賑!”
手中木炭快速滑動。
將地面上的矩形分割成兩半。
司匡指著左邊那一半,快速寫下一連串孔安國看不懂的符號——阿拉伯數字。
他一邊計算,一邊說道。
“一畝地,若是建造房屋,除去通行之路、綠化之地、基礎設定等,可得面積在五十平方米的房屋六座!”(西漢一畝地不到五百平方米。)
“百畝之田,若是全部付諸於房屋之上,所得住宅之所,約為六百!”
“建一層房屋,需要工匠十五,耗費五日,而吾打算令‘稷下學裡’統一為三層房屋,因此,耗費時日約為半月。”
“正所謂,賑濟災民之時,不能讓其一直吃飽。所以,吾打算,令其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兩天得一天口糧。”
司匡咧著嘴,嘿嘿一笑。
在地面上寫下來一個數字——九千。
“按照此法,百畝之田,可供九千戶流民工作一月。九千戶,將其家眷算上,此地可囊括流民兩萬人以上!”
說完,他在地面上那個被一分為二的方框右半部分,寫下來兩萬這個數字。
這也是司匡為何留下一百多畝地的緣故。
他需要給這兩萬人提供一個居住吃飯的場所。
還記得電視劇上和珅曾經說過“流民……已經不能算之為人了。”
對這群人而言,只要能活下去,環境再差,也無所謂。
孔安國盯著地面上唯一能看懂的數字,
沉默半晌,問道“公可知兩萬人一天需要吃多少糧食嗎?”
司匡點了點頭,“七成飽的狀態下,一日約三百石,摺合錢,共計一金半!”
“原來知道啊。那公可知其一個月的消耗?”孔安國掐著指頭算了半天,在算出來之前,先問了這麼一句。
“唉,兩天得一天口糧,一月下來,約需二十二金半。”
孔安國目中盡是詫異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