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駐足而立,抬起左手,看著已經團成一團,已經不成樣子的帛書,再次小心翼翼地展開。
他高高舉起帛書,透過月光,看著上面的筆跡,像是一個開心得老小孩似的,笑吟吟說道“胡兄還是太保守啦。吾以為,興儒家千年者,必此子也!怎能不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褚大沉思片刻,道“師尊,膠西乃諸侯王的地盤,我儒家插手,恐怕不太容易。”
“我知道。”董仲舒語氣平淡,一副看盡世間滄桑的模樣,“胡兄信中,一共提到兩件事軍功,徵購糧食。”
他將帛書塞進胸口的暗兜中,轉過身,看著這個徒兒。
繼續說道“按照我對劉端的瞭解,這兩件事,必定和他有關!”
褚大撓了撓頭,不解地問道“那我儒家應如何應對?”
董仲舒再次注視未央宮的宮闕,嘆了一口氣,道“此事,只有那位插手!否則,無解!”
“那弟子明日便入宮拜見陛下。”
“不急!”
“師尊?為何?”
董仲舒回憶著朝堂上的種種過往,笑了,笑得很燦爛。
當初,為了對抗竇太后,自己可沒少和那位謀劃。
整個大漢,除了自己,能夠猜透那位心思的,恐怕寥寥無幾吧。
看著弟子,直截了當地說道“哪怕你去面見陛下,他也會以證據不足,搪塞過去。”
“啊?不會吧!陛下不是一直準備削藩嗎?這可是好機會啊!”
“哈哈,削藩這件事,雖必行,但需要看準時機。”董仲舒瞅著未央宮的位置,淡淡地說道“若沒意外,陛下三年之內,不會削藩!”
這是他基於對劉徹性格瞭解,作出的判斷。
劉徹這個人向來愛面子。
哪怕強硬的竇太后,在捕殺“禍亂朝堂”的儒家之人的時候,也會顧忌劉徹的面子,選擇一個合適的場合。
馬邑之圍,過去將近三年了吧?
興師動眾,卻一無所獲,成為了全天下的笑柄!
大家明面上不說,暗地裡議論的,絕不在少數。
這讓一向愛面子的陛下,臉往哪擱?
雖然戰爭失敗有背鍋俠,但是,當初批准出兵的,是皇帝!
這是劉徹永遠也無法泯滅的痛苦!
不過,萬幸。
痛苦雖然無法泯滅,但是可以減少。
而減少的方法,那就是打一場勝仗!
打一場大漢主動出擊匈奴的勝仗!
所以,董仲舒敢斷定,三年之內,必定會有一次與匈奴的大戰!一場用兵人數過萬的大戰!
古往今來,凡是用兵,都要確保後方的安定。
一旦朝堂作出出兵匈奴的決定,就必須安撫諸侯王。
這是權衡之道!
褚大急得抓耳撓腮,“師尊,那我儒家要怎麼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