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飽了墨,閔應先找了幾張紙練習了幾遍,最後在那本空白冊子的封面上一氣呵成‘廣陵雜記’四個大字。
至於其中的內容,閔應與穆雨棠按著原書中的原內容,照著謄寫了一半。
至於另一半最為重要的圖案釋義,他都是隨便寫的。
圖畫都是原圖,但是內容卻已經變了。
與原來書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
將墨跡吹幹,也就成就了李芫如今手上的這本可以以假亂真的《廣陵雜記》。
當時穆雨棠還擔心偽造的這本實在太新,怕那些居心叵測之人不會甘心上當。
但是閔應卻告訴她,原來那本《廣陵雜記》,既然已經在那些人面前燒了,那如今他們手中只有複刻本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原本已毀。
說不定還會讓那些自詡聰穎的人多上幾分信服。
……
“好了,傳令下去,就說本小姐有東西丟了,讓人在府中找一找。動靜不能鬧的太大,但是也得讓人知道我們院子裡丟東西了,對了,派個人到榮王府上稟報一聲。” 從回憶中抽回,穆雨棠冷靜的吩咐道。
做戲就要做全套,這是閔應告訴她的。
……
這一頭,閔應命人打聽的關於那本冊子的事情,也終於有了點線索。
在一些野史上記載,古代封國有一位富可敵國之人,這個人是如今各種調味品的鼻祖。
他姓祝,是祝家調味品的祖先。
如今的祝家雖然早就已經分崩離析,調味品,如醬油醋等物的釀造方法也已經傳入尋常百姓家,是如今各家各戶最為常見的調味品。
但是畢竟曾經輝煌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聽說那祝家家主臨終之前,將一筆極大的財富藏於一處,連他的子孫都未告訴,裡面到底是什麼。
他只將如何找到那裡,繪成了兩本子母冊,裡面的文字被稱為‘密碼字’,是他自己所創。
他曾經將那種‘密碼字’,進獻給當時的封國君主,用於各種加密信件。
每個人都可以給那些圖案新增自己的釋義,所以這種圖文,就可以隨著使用人靈活變化。
可以說,每一個使用它的人,都是它另外一個創造者,他們在使用的同時,給予它專屬的意義。
但是這兩本冊子最後卻不知流向何處。
這是閔應手下之人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蒐集整理到的秘辛。
聽了那描述,那所謂的‘密碼字’,可不就是他手中這本冊子上所繪的這些奇怪圖案嗎?
這本冊子應該就是那兩本子母冊中的一本,因為上面只有釋義。
另一本,閔應如果所料不差的話,應該就是全部用那些圖案繪制的簡單圖形。
要用閔應手中的這一本,來破譯那一本,才能完全解讀那位祝姓前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