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196章 大疏散二)
後面的會議內容,主要圍繞即將在白牙島進行的“一期生存基地”建設工作。
正如大家早就已經猜到的,白牙島從一開始就是為“亞空間降臨”而建立的前哨站。從2029年初,“連山氣象臺”就觀測或者說佔蔔)到南沙出現亞空間裂縫的機率急劇上升,最終推動了人造島礁的規劃,並將密大在華夏的分校選址定在了白牙。
島上最核心的設施是海洋觀測站。這座觀測站連同“求索號”,是“連山氣象臺”給出亞空間降臨階段性預測的重要資料來源。
海洋觀測站工作人員,編制也在密大,因此密大除了開設考古、心理與歷史專業的傳統“通用學院”大傢俬下裡戲稱為“連山學院”),還有“海洋地質學院”,招收的學生也要學習連山學,但主要從事觀測工作,不跟連山學院一起上課,宿舍也是分開的。
洛書大概統計過,在圖書館碰上認識不認識同學的機率是1:2,考慮到連山學院第一屆學生只有一個班,那麼估計海洋地質學院是兩個班,這一屆學生不超過一百人。
除了人數未知的駐紮部隊軍事駐地禁入,洛書也沒去過),島上總共一千多居民,密大師生、物業、食堂廚師、清潔工人等等加在一起,估摸就得佔兩百。
另外還有康寧精神病院,醫生、病人和工作人員加起來,起碼又是兩三百。大部分病人應該要轉院,但少數連山學重病患,如楊海移這樣,轉走也沒有地方能收治,且萬一跑出去危險性很高的,可能會留下來。
剩下四五百居民,職業就五花八門了:菜農、漁民、天然氣公司派駐代表、電網派駐工程師、餐飲生意人等等,養活了另外一半“不事生産”的——這部分就是要撤離的“非戰鬥人員”。
當“非戰鬥人員”都撤離了,産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後勤得自己想辦法。
“大部分居民要在一週內完成疏散,部分崗位工作人員,會留得久一些,視需要完成指導和交接工作再離開,”密大後勤辦公室主任陳丹介紹,“但除了關鍵崗位可能會有人留駐,其餘工作人員不能滯留超過三個月,這段時間內,我們要確保能夠接手。”
“具體安排要等到後天統計留守名單,但現在先給同學們打一下預防針,”陳丹:“考慮到物流將中斷相當一段時間,我們只能靠海吃海了——簡單地說就是地要自己種,魚要自己抓。好在我們裝備充足,包括‘求索號’在內的船隻都可以用於生産活動。”
場下頓時一片笑聲,有人起鬨:
“科考船打漁,有種屠龍刀殺雞的美感。”
“牧場物語之白牙島上的脆皮大學生?”
“好耶,夢想的田園生活!”
“什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醒醒,馬上過冬了。”
“在南沙,我反正是沒有感覺到冬天的寒冷。”
“樂觀是好事情,”然而陳丹不得不給大家潑點冷水:“不過我得提醒:土壤是否會受到汙染、抓上來的魚能不能吃、還有沒有可能‘淨化’,都要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