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身影纖秀,帽簷遮臉,手握一杆長矛,頭顱微微仰起,露出一截輪廓完美的下巴。
尋尋常常的石料而已,可此時卻煥發出一種靈性,宛如活物。
恍惚間,彷彿是真正的夏至站在面前,正認真地在說:“林尋,我餓了。”
林尋怔怔,許久才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意,心中喃喃:“等你回來,我一定給你做很多很多好吃的,一定……”
旁邊,布衣男子也笑了。
雕琢石像,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世間大多石像,皆帶著匠氣,終究是冷冰冰的石塊。
而在修道者手中,卻可以“點石化靈”。
半個月,林尋雕刻了不知多少石料,每一次的失敗,不在技巧的嫻熟與否。
而在於內心的情緒是否得以傾訴。
可以說,每一次篆刻的過程,就是一次直面本心,正視自我情感的經歷。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即便如聖人,帝者,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憎、怨、怖,並且修為越高,越不會掩飾自身情緒和心意。
因為自身已足夠強大,無須掩飾!
對林尋而言,這些年他歷經了不知多少的殺伐,在血與火的磨鍊中一路崛起前行。
可捫心自問,卻從不曾像如今這般,正視過自己內心的種種情感。
而雕刻石像的過程,就如一次次情感上的傾訴,讓林尋得以回憶、銘記、正視自己的心緒。
最終,他釋然了,放得下,才能拎得起。
不偏執。
順心而如意,通情則達理。
就如眼前這一個石像,流露出的是一種深深的思念,這就是林尋的本心,是他情感的一種寫照。
旋即,林尋又拿起一塊石料,揮動刻刀。
這一次,他雕琢的是趙景暄的形象。
布衣男子靜靜看著這一切,心中悠悠感慨:“了無掛礙,既無風雨也無晴。”
數天後。
在林尋身邊,多出了一個個石像。
有夏至、趙景暄,也有老蛤、阿魯、寧蒙、石禹、葉小七、林忠、靈鷲……
有他的朋友,有他牽掛的親人。
也有他所厭憎的仇敵……
如雲慶白。
每一個石像,呈現出的神韻皆不同,但無不都靈性十足,宛如活物,栩栩如生。
而每刻出一個石像,林尋的心境就如進行了一場蛻變,直至如今,已是變得越來越通透,越來越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