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妙君接到軍報時,和傅靈川互視一眼,大喜之餘都是長長舒一口氣。這一團亂麻,終是慢慢解決了。
馮妙君笑道:“大開城門,我要親自迎軍凱旋!”
普靈國雖小,然而這是新夏國建立之後贏得的首場對外戰爭,意義重大。
果然四十天後,烏塞爾城開南大門,新夏女王親迎大軍班師回朝,場面隆重熱烈。
臣民都記住了那一日的盛況,以及——
以及女王的盛世美顏。
其實只有馮妙君自己知道,在她拒絕魏國出兵平患時,手裡也是捏著一把冷汗。但她和傅靈川都有自己的主張:
雖然外敵入侵造成巨大損失,但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初生的新夏國而言這也是難得的一次練兵機會。戰爭才是最好的導師,經過長達半年有餘的戰爭,剛組建起來的軍隊得到錘鍊,今後才有戰鬥力,才有默契可言。
最重要的是,這次參戰的軍隊來自西部、西北部和中南部,幾乎除了東北部之外,全國各地都抽調了兵員和人手。在戰爭的碾壓和滲透作用下,軍隊之間的隔閡與邊界消失,更加有利於協調命令、統一作戰。
至於如何處置戰敗國,王廷上有激烈爭論,吞併或者繼續納作附屬國,擁護者各半。
普靈國內多半是不毛之地,種不出莊稼、養不出良馬,就算將它劃入自己版圖範圍,也沒有多大作用,甚至還要花費力氣派人管理,還要維持地方民生,那不相當於新夏國將這幫傢伙都養了起來,讓他們享受新夏國民才有的福利待遇?
想想就令人生氣啊。
可這回若是放過他們,讓普靈國繼續向新夏稱臣,指不定它賊心不死,何時又開始趁亂作案。畢竟普靈國可是前科累累。
這事情爭議數日,連傅靈川都未想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第五天,女王大人終於開了金口。
她只說了一句話,就結束了這場爭辯:
“仍按普靈為新夏附屬,國內分五處開設互市,接待嶢、魏與新夏三地的商貿往來。”
眾人細細品味,都要拊掌稱妙。
不久之後,普靈國內果然開設了互市,分佈於多個方位。
說起來,普靈國的位置恰好在嶢、魏和新夏三國之間,因此經商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不過新夏與魏國、魏國與嶢國之間互設壁壘,不允許直接的貿易往來,商人往往要走私行險謀求高利潤,這也是普靈國人性格特別光棍的原因之一。
新夏官方這回發話,允許普靈國境內五城可以自由貿易各國貨物,那即是變相地授權予普靈國,讓它有權作為兩國貿易的中轉樞紐,這樣新夏與魏國之間的貨物,透過普靈國的互市就可以週轉開來。
商路大開的普靈國,從此有了源源不絕的收入,再不必入侵他國。
然而新夏與魏國之間的壁壘並沒有打破,並不相互通商。
這樣一來,新夏就完成了對燕國、晉國承諾過的“不與魏結盟、不與魏合作”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