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
內率陳雲超推著李承乾返回。
想起剛才在兩儀殿內的爭執,李承乾微微搖頭。
李世民是皇帝,聖人,但他不是真的聖人,不可能對所有的事務都非常清晰透徹。
大唐的科舉制度,雖然在隋朝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改良創新,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漏洞。
比如這州府舉薦的懲處。
李世民或許沒想到,因為已經習慣了,但朝堂這麼多臣子們,他們也沒想到這裡頭的弊端嗎。
不,恰恰相反,知道這個弊端的人很多,但他們不說。
不說,自然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是各大世家大族的默契。
門閥士族的出現,主要是人才選拔機制的巨大漏洞,如果打破用人制度,不再舉孝廉推薦,才能動搖士族門閥的根基。
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就是為了繞開世家門閥對朝廷的壟斷,從底層士族,寒門取士。
隋朝雖滅,但他對門閥的衝擊是很大的,至少就現在的唐朝來說,門閥已經無法形成絕對優勢。
已經過了一家一姓,就可以改朝換代,廢立皇帝的時代。
但不可否認,世家門閥在唐初仍然佔據很大優勢。
只是一招投行卷,就把選官的權力牢牢的控制在世家門閥的手裡。
唐朝的科舉閱卷是開放式的,閱卷官可以看到每個考生的姓名。
所謂行卷,就是科舉考試之前,是把以前的作品送給權貴重臣、社會名流。
有了名聲,考官看到這個名字才會知道是誰,就能加分。
所以誰能及第,誰該落榜,這就一目瞭然了。
比如第一任狀元孫伏伽,他是寒門士族嗎?
不,他可是洛陽孫氏,雖比不上五姓七望,但也是正兒八經的豪族。
李世民不想廢除行卷,糊名考嗎。
不是不想,只是辦不到而已,這也是臣權跟皇權相互之間的妥協。
亦是跟世家門閥的妥協。
“殿下今日,真是威風。”
陳雲超忍不住開口道,語氣有些激動。
現在的他,都快成為李承乾的小迷弟了。
兩石硬弓啊,尋常陳雲超都是用來練臂力,但太子卻能用來殺敵。
這就好比後世舉重選手,看到有人在拿槓鈴當花槍耍。
尤其是百步開外的箭術,更是神乎其神。
李承乾現在都可以很裝逼的來一句。
你不射箭,見我如井蛙觀月。你若射箭,見我如蜉蝣見青天。
“行了,別吹捧了,孤知曉孤有多威風。”
“是,殿下。”
李承乾對拿著弓的文忠吩咐道“安排下去,精鋼為箭頭,吉金為箭身,造三十支上好的箭矢來,配孤這巨闕天弓。”
文內侍恭聲道“是,殿下。”
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武藝後,旁人憑空要多出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