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顯然,陛下並不會採納。
較真起來,這禍亂的根源,還真就不是因為太子,而是出在陛下身上。
“殿下已經很久沒有去過崇賢館了。”
“魏王的文學館,招納了許多文士,為其出謀劃策,編纂典籍。”
“臣聽聞太子早間校場演武,然如今天下昇平,往後太子繼承聖位,主在治國之道。”
“此番太子賺取錢財之後,當多招納賢才,或也可像魏王一般,編纂典籍。”
張玄素已經沒有最初那般強勢了,但還是很記得他勸諫的方向。
李承乾覺得應該給一些事情讓張玄素去做。
不然總是盯著自己,這裡也說,那裡也說,還真的很煩。
思索後說道“編纂典籍,張公說得在理,然效仿魏王,不過是拾人牙慧。”
“孤這些時日,確有編纂典籍的想法,卻不似魏王那般括地誌。”
“而是要將大唐百工之技藝,收錄成冊,編輯成典。”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古人種植粟米,水稻,歷經多少年,而後懂得人耕,牛耕,播種,插秧,草長鋤除,蟲生火燒。”
“漢初之際,人們使用竹簡記事,直到造紙術的出現,當時紙貴,如今到我大唐,已然人人可用。”
“另有百工之技,傳承,改良,推成出新。”
“如此技藝,何不記錄成典籍,供給後人學習,在此間基礎上,再行改良,創以新高?”
“有此典籍,農夫能更好的種植,提高畝產。”
“織布,染色,造紙,粹精,冶鑄,舟車,錘鍛,我大唐的百姓,可以學習各種技藝,得一技之長,便可養家餬口。”
“從學到的技藝裡,在經過不斷的實踐,從而發現更為便捷的方法,讓我大唐文化,更為繁榮璀璨。”
“這般典籍,張公你說,能比得過魏王的括地誌嗎!”
張玄素的面色有些潮紅,隨著太子的話語,逐漸激動起來。
“比得過,自然是比得過,不,魏王的括地誌怎能與之相比。”
“若此書能成,必將千古垂名,萬古流傳。”
“集我大唐之文明為一書之中,這等奇思妙想,臣已不知該如何形容。”
“殿下可是已想好這等典籍,該以何名。”
李承乾緩緩說道“天工開物。”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