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城,長安。
一條橫亙六十餘里的起伏丘陵,形狀恰似巨龍,從長安西南一直延伸到東北,象是把整個長安城,抱在龍的懷裡。
城北,地勢高亢雄偉,恰為“龍首”。
唐朝皇帝所居住的“大明宮”,就修建在這個“龍首”上。
巍峨壯麗的大明宮,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的五倍,位置高聳,氣勢磅礴。
宏偉的丹鳳門,狀似巨形天闕,威武氣派,只門前的大街,便寬近二百米,氣度恢弘無比。
站在丹鳳門,向北望,宮殿似城綿延,座座雕樑畫棟。盡顯皇家威儀。向南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那是“一覽天下”的感覺。
進入丹鳳門,便看見宮內的正殿——含元殿。這一組凹字形建築,主殿面闊便有十餘間,縱深主殿副殿也是十餘間,氣勢恢弘威嚴,視野開闊,步入殿同,一種洋洋大氣,自然懾人心魂。
這裡是皇帝舉辦禮儀的場所。
再往裡走300米,穿過宣政門,進入宣政殿,才是皇帝臨朝聽政的地方。
宣政殿,這座長約70米的宮殿,是唐朝的政治心臟,皇帝及群臣計議朝政大計,多在這裡。
殿裡,一條條合抱粗的廊柱,都用金粉描繪,高高的殿頂用五彩祥雲圖案,繪出“仙境”般的感覺,通往皇帝寶座的通道,鋪的是出自波斯的地毯。
憲宗皇帝,正在臨朝。
君臣商議的事情,是關於鎮海節度使李錡的謀反的事。
憲宗皇帝是個面目微胖,神態威嚴的人,坐在寬大的龍椅上不苟言笑。
殿裡一片肅然。
朝臣按文東武西順序,排列殿內,因為李錡是蘇浙重將,所守區域,都是富庶魚米之鄉,他一造反,震驚全國。此事太大,所以眾臣都有些惴惴然。
一員花白鬍子的老臣,上前奏道:“李錡乃宗室子孫,宜宣撫,避戰端,此為兩全齊美之計。”
“不可,”
出班說話的,是中書侍郎李吉甫,他是個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朗聲說道:“宣撫之計,絕不可行,敕使田茂,本來就是赴京口宣撫的,結果落入虎口,那李錡目無朝廷,早有異志,朝廷對他,賞賜得還少麼,官封得還小麼?豎子不思報效,只能發兵征討,以敬效尤。”
“說得好,”又有一名官員,出班說道:“對此等賊子,只宜討,不宜撫。”
這名官員面相清癯,神采朗俊,三綹短鬚,一副飄逸模樣。
他是白居易。
當朝著名大才子,大詩人,
時下李白、杜甫已經作古,白居易才名冠於當朝,任進士考官。隱然成為“第一詩書才子”。官任翰林學士。
白居易躬身奏道:“李侍朗所言,極有道理,對於貪得無厭,蓄意謀反之人,賞賜再多,難以撼其志,須集精兵猛將,一鼓『蕩』平,永絕後患,才是中興良策。”
他的話,引起一片贊同聲。
宰相武元衡奏道:“李錡謀反,非伐不可,若是一味遷就,天下效仿,江山危矣。據常州刺史顏防飛報,現下京口一帶軍民百姓,豪俠志士,均有志勤王,擒拿反賊,此為出兵討伐最佳時機。”
憲宗是個果斷的人,當即決定:削去李錡屬藉及官爵,命淮南節度使王鍔為招討使,統率諸道行營兵馬,徵調武昌、淮南、義寧等處軍馬,大兵即日出動,討伐叛賊李錡。
…………
京口。
李錡的中軍大帳內,也正在緊鑼密鼓,發號施令。
“張子良,”
李錡沉著臉,語調威嚴地叫道。
“末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