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寺,九龍峰頂,彌臨掌控身軀的第三日。
大成皇帝手握周神三策,目光眺望著雲海深處,說起百年前的典故。
彌臨頂著大光頭,落後半步仔細聆聽著,不遠處,二十名修神境高手四下戒備。
一百年前,“半甲之亂”,“九胡亂西夏”之時,周家先祖助大興皇帝平定九胡,還於舊都,因此功蓋寰宇,成為大興皇帝最依仗的臣子。
周家先祖也一路加爵封王,從守節當到河間王,八百里河間府為其封地,王位世襲,時至今日,周家仍是大夏朝唯一的異性王。
當時,周家聲名顯赫,位居巔峰,可說是當時的第二個皇帝,大興皇帝甚至賜給周家一塊可免一死的大赦令。
周家自此被深挖宗族歷史,世人將周家富貴數百年不衰,歷代家主均文韜武略齊備的奧秘,歸結於周神三策,進而生出圖謀之心。
凡有大志之人,皆對周神三策夢寐以求。尤其是如今暗流湧動,亂世將至的當口,東海義軍規模愈大,各地守節擁兵自重,各掃門前雪,對義軍不管不顧。
若得周神三策,不亞於得到雄兵十萬。
大成皇帝上位之後,勵精圖治,積極處理朝政,懲治貪官汙吏,還經常頒佈法令給農民減負,除黑除暴,鼓勵農桑,放開商業管制,長安府一改之前亂相,百姓安居樂業。
但另一方面,大成皇帝又深深忌憚周家的潛力,一個延續八百年的世家,一個稱王百年的實力,且擁有著傳說中的周神三策,又近在長安府咫尺。
這樣的實力爆發出的能量,足以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臥榻之側有猛虎酣睡,怎能不令他膽戰心驚。
百年前,大興皇帝就擔憂周家稱王之後,位高權重日久,會有取大夏而代之的想法,便想暗地裡除掉周家先祖,卻又受限於當時局面,諸多顧慮。
一來;無端殺功臣,恐惹來世人非議,寒了其他臣子的心。二來;當時西北還剩餘七胡未平,對大夏虎視眈眈,周家先祖仍在外征戰,軍權在手,一時間不好處理。三來;愛惜其文韜武略,不忍心下手。
正糾結萬分,周家先祖卻意外離世,加上五個陣亡疆場的兒子,父子六人盡皆故去,僅剩下五歲的孫兒一位男丁。
周家先祖壯年突死,倒也意外保全了周家,王位得以延續,封地平安無波。
大興皇帝甚至都來沒及實行“飛鳥盡,良弓藏,走狗烹”的策略,就不了了之。
還都長安府後,大興皇帝又在位十年,無法解決“八守節,一王”擁兵自重,便將這個難題交給了繼任者...兒子大隆皇帝,大隆皇帝在位十五年,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又增添四位守節,難題留給了他的兒子...大昌皇帝。
大昌皇帝在位十五年,守節又增六位,問題傳給大盛皇帝。大盛皇帝在位十一年,守節再增六位,至此天下已有二十五路守節。
接下來依次是大文皇帝,在位三十年後傳於大武皇帝,大武在位十八年後,因無子嗣,大成皇帝上位,如今是大成二年。
守節之患至此綿延百年,愈演愈烈。
身為皇帝,大成憂心忡忡。
彌臨如工具人般,默默聽著,他對大夏曆史無感,只對如何成為活佛有興趣。
這些陳年舊事,被困天絕峰時,週二夫人曾提及一二,只不過沒有這麼詳細。
近百年來,大夏曆經七帝,興隆昌盛文武成,卻一代不如一代,將大夏氣運折騰的差不多了。
張玉郎生於大武一年,今年虛歲二十。
王朝傾覆猶如雪崩,山巔滾落巨石,此時的王朝通常內部糜爛,根部腐朽,縱是始皇帝再生,也很難逆天而行,阻擋住這個大一統王朝碎片化。
此時,最佳的方法是任由它碎成一塊一塊,再一一征服,重建王朝,重塑綱常,如此便暗合不破不立的至理。
“以眼下的局勢,陛下為何輕身前來五原府?”彌臨不解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