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這件三足鬲式瓷爐足端未施釉,呈較為鮮豔的火石紅色,其中一足的足端可見窯砂粘連。
鬲式爐是宋代較為常見的仿古器形,但以龍泉窯梅子青製品最佳。
現在莫邪手中的這件三足鬲式瓷爐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可以說是絕對的珍品!
“你拿這東西幹什麼?”看到莫邪的選擇,莫天明直接瞪了眼。
莫邪一愣,拿這個怎麼了?
“這是香爐,燒香祭祀用的,我們家不需要這個!”莫天明道。
“祭器?我還以為是丹爐呢!”莫邪嘿嘿笑著道。
“丹爐你個頭,這東西就是道觀之中燒香的香爐!”莫天明道。
“你怎麼這麼瞭解?”張靈鳳詢問道。
“我當然知道,誰家過年過節燒香不用香爐?”莫天明道。
“那我們家也用的到!”莫邪不服的道。
“拿回家就是個禍害,你又不用錢,既然不賣,拿出錢幹什麼?顯擺啊?”莫天明再次瞪了一眼莫邪道。
莫邪鬧了個烏龍,自然不服,所以他立即查詢了一下資料,這麼一看,這東西還真是不錯,並不止是燒香用的,這是一種實用器,並不一定要燒香。
有詩為證: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素馨忽聞茉莉折,低處龍麝和沉檀。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呼兒急取烹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這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的一首詩,“琢瓷作鼎碧於水”,指的就是詩人所選擇與喜好的香具——香爐,是碧綠如水的梅子青龍泉青瓷鼎式爐,一種以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為模本的,由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青瓷鬲式香爐,而且就是莫邪手中的這種南宋龍泉青瓷鬲式爐,
“削銀為葉輕如紙”,所描繪與介紹的就是宋人以薄銀片,或雲母片作為隔火炷香的一種薰香方法。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動”則是詩人炷香時,對起爐炷香的火候與火力,以及品鑒香品時的“閉閣下簾”的無風環境的要求。
“詩人自炷龍涎香,但令有香不見煙”,這是詩人對採用隔火炷香的神奇效果的描寫。
“素馨忽聞茉莉折,低處龍麝和沉檀。”這是詩人所羅列的流行於南宋時期來自於海外異域的“素馨、茉莉、龍涎、麝香、沉香、檀香”等價值萬金代表富貴的名香名品。
“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所介紹的是詩人為了品鑒領略來自異域海外的名香“龍涎”的感想與反應,對於崇尚自然、飽識山林之味的詩人而言,“龍涎”之名貴香品太嫵媚沖鼻,自然有違於他鑒香品香的“鼻觀”標準。
“呼兒急取烹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面對嫵媚的富貴名香“龍涎”詩人作了否定,因而急呼兒子速取家常自制的普通“烹木犀”,一種普通香品——桂花香。
最後點題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個悠遊山林無心功名的讀書之人,才是人生的“真富貴”之大境界。
“烹木犀”是一種什麼樣的香呢?“木犀”香是當時流行於貧民階層,普通讀書人當中的一款來自山林、産自本土的自制桂花香。
其法是在金秋之際,桂花綻放而未盛開,其香氣正處於最濃烈之時,將其摘下,與經過去蠟、榨汁、曬幹、破碎之後的冬青樹籽混合後,再放入一密閉的瓷罐中下鍋蒸煮而成。
炷香時,用香匙挖取少許放置於銀葉之上烤炙,其香氣自然散淡,而富有自然的田園山林的氣息。
知道了這些,莫邪臉上就笑開了花,那些藥材當中,很多都是他不認識的,但是現在有了明確目標,他卻很容易分辨出來。
素馨、茉莉、龍涎、麝香、沉香、檀香、木犀,這裡堆積了好幾只大箱子,而最主要的是,箱子裡面還放著跟香有關的書籍。
不用開啟箱子檢視,莫邪就掃描到了書籍中記載的內容。
盛放香料的箱子之中,書籍記載的自然是香料的採集、製作、燃燒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