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這位最不討喜的王子才進入皇帝的眼中,他帶著滿心的歡喜同意了兒子的請求。
為了能打贏這一仗,司徒明還特意給自己改名叫“司徒複山”,就是收複大靖山河的意思。可是,除了耶律旭陽之外,所有人都不看好他。
只是一個卑賤宮女的兒子,沒有學過兵法,也沒有行兵打仗的經驗,他的出征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
可是皇帝力排眾議,相信自己的兒子可以替自己一戰,他也只能相信他這一回。
因為連年的戰爭,讓大靖國痛失了多個王子。剩下的幾個王子當中,除了幾個身體羸弱的,就是不堪重用,有事情只能躲在別人的身後,他也想借機考驗一下司徒複山的能力。
結果那一年,司徒複山帶著三萬精兵,在摩耶谷同敵軍大戰三天三夜,回來時僅剩下三千人不到,可是他卻提回來敵軍將領的首級,帶來了十萬敵軍大敗的訊息。
司徒複山還記得,那一年跟自己浴血殺場,並出任先鋒官的就是自己當年的好友,來自異國他鄉的耶律旭陽。
‘不能同生,但求共死’,是耶律旭陽上戰場前對自己許下的諾言。那一場戰役,是司徒複山經歷的最為慘烈的戰役,時隔多年,他還會在夢中想起,那一戰中無數的亡魂與屍骨。
正是因為這一戰,司徒複山才讓大靖國揚眉吐氣,戰勝回國後沒多久便被立為太子。
立志收複山河,振興大靖是司徒複山的理想,可是沒想到,等他真正當了皇帝,才發現自己的理想遠沒有打勝仗那樣容易實現。
大靖國開國數十年,先皇採用的是士族制度,從上到下用的都是士族家庭的人。剛建國時士族是大靖國的棟梁,時間久了,就成為阻礙國家發展的毒瘤。
司徒複山改革朝制,建立四大書院,鼓勵從民間選拔人才,可是他的舉動受到士族家族一至的反對,明裡暗裡進行阻撓。
當初追隨自己的那些人,或明或暗也被士族的人拉攏,整個朝廷飄搖不定。為了江山穩固,司徒複山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而始終站在自己一邊的唯有這個童年的好友耶律旭陽。
為了自己,他不惜背上一個叛國的罪名。多年未曾回國,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大靖國的子民。
然而,就算唯一一個這樣的好友,自己也不能護他周全。
六年前,朝中大臣聯名舉奏,彈劾右丞相耶律旭陽,說他是外族奸細,常年潛伏在大靖國有所圖謀。
司徒複山極力為他辯解,可架不住整個朝廷的官員以集體辭職相要挾,只得退而求其次。罷免耶律旭陽的右丞相職務,可那些大臣仍不肯善罷甘休,非要皇帝賜他死罪。
司徒複山怒了,拼死也要保住摯友,甚至為耶律旭陽改姓,賜他司徒姓氏,與自己同姓,並讓他離京任魚龍書院學監一職。
一轉數年過去了,他從來不相信這位一生的摯友會背叛自己,哪怕他是除黃標之外,自己唯一告知行程的人。
昨夜的暗殺雖然記憶猶新,但藏在暗處的主謀者與執行者依舊逍遙法外,司徒複山看著燃起的火堆,眼神晦暗不明。
究竟是誰洩露自己的行蹤,組織了這樣一起精心設計的刺殺?他眼神專注的看著前方,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