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夫人在石凳上坐下。
怕母親憂慮,瘟疫的事宛遙沒敢提,只找藉口說是那邊缺人,過去頂兩天。
“……忙完了,所以就回來了。”她敷衍了幾句,試探性的開口,“娘,我和項桓今日來,是想聽你講講茹太後當年的事情。”
“太後娘娘?”宛夫人笑道,“小時候我不是同你講了很多麼?怎麼,還沒聽夠?”
宛遙半帶撒嬌半帶謹慎地說:“你講的那些都是在鳳口裡兵變之前的,我都能背下來了,我就是好奇……南下蜀中的事。”
聽到“南下蜀中”,宛夫人的表情便沒有先前那般輕松寫意了。
太後對她而言是有恩的,她能惦記小半輩子,於是年輕時的許多過往能不提便不提,但想到如今早已並非魏民,給自己女兒講這些倒也不犯什麼忌諱。
她嘆了口氣:“其實我到幾年前都還在想,倘若當初石應坤不曾兵變,大魏不曾離亂,太後和這整個魏國也就不至於到今天這步田地。
“不過現在看來,國運氣數有時盡,那日不亂,也必有再亂之日,這是命,躲不掉的。”
底下的丫鬟奉上幾杯熱騰騰的香茶,宛夫人摸索著杯身,悵然道:“太後娘娘大概便是運氣不好,生在大魏行將日薄西山的節骨眼上。”
她飲了一口清茶,嗓音忽然渺遠起來,“她年輕時就長得很美,十六歲便初露鋒芒,聰慧、善良、端莊賢淑,更有著高超的醫術,有幸一睹其芳容的才子學者,寫了大把的詩詞歌賦來稱贊。正是因為名聲在外,後來不知怎的落入宣宗皇帝耳中,便被一道聖旨召入了宮內,獲得了常人無法比擬的殊榮和寵愛。
“茹太後待人是很溫和的,縱然後來被晉為貴妃,也依舊沒有什麼架子。她甚至給宮裡人出體己錢度過難關,隨宣宗視察災情,為百姓治病,這輩子我都不曾見她與誰紅過臉。”
宛夫人的眸中多了幾分懷念與嚮往,“那時的長安,才真正的長安……到處花團錦簇,到處人聲鼎沸。東西市裡聚集著大江南北的商客,你走出家門,能看到許多沒有過的奇異容貌來來往往,金發碧眼的高大胡人和操著外鄉口音的東瀛人在集市上討價還價,他們帶著本國盛産的各色新奇物品穿梭在街頭巷尾,可惜我彼時太年幼,許多東西已記不清晰……”
她的唇邊浮起笑容。
宛遙的腦海裡,便滿是她口中那個繁華似錦的大魏盛世,再想想而今支離破碎的江山,難免感到一絲遺憾。
“事情出在兵變南下的途中……”
只聽她娘十分惋惜地搖頭,“我那會兒約莫也就六七歲,其實什麼也不懂,叛軍兵臨城下前,被我母親——你姥姥抱上馬車,稀裡糊塗朝南邊趕。
“我們家當時還算富足,能跟隨皇帝的禦駕。但不管怎麼說,哪怕禦駕也是在逃命,一幫人路上奔波勞累,天黑前到什麼地方便住什麼地方。
“我是在那個時候,覺察出異樣的。”
宛夫人言至此處,竟有些許不易察覺的悲慼,“離帝都城破大概過了十來日,守在附近護衛的侍衛,以及隨行伺候的內侍、宮女,所有人都在底下竊竊相傳,說是因為貴妃‘禍國’才導致家國離散,長安淪陷,她是給大魏帶來不祥之人。
“謠言在逃往的途中不斷升級惡化,我那時沒把這些言論放在心上,然而有一次,被母親帶去陪太後說話時,看她神情間已常常飄忽發怔,想來也並非沒有被流言蜚語所影響。”
“母親與太後私交甚好,不欲她消沉難過,得空便過去開導勸慰,然而等到了陪都,情況還是愈演愈烈了。”
作者有話要說: [聖母:沒錯,其實我黑了]
驚不驚喜!
中秋節快樂呀大寶貝們==
既然寫到了聖母太後這個人設,必須安利兩部我喜歡的電影和電視劇。
一開始的靈感就是來自於《妖貓傳》,被貴妃秒殺到體無完膚,所以就想設定一個全程當背景板但又無處不在的角色。
而後看了《軍師聯盟》又被甄姬美到無法夫吸,於是代入了一下自己,覺得我要是人善心靈美最後還死得那麼慘一定要黑化報複社會,於是就……
←_←
當然劇還是很好看的,推薦給大家~~
放假過節啦,明天可以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