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經常,有時過把月才做一次,呆羊不好找,肥羊也不好找。”
“可以說一說你們的經歷嗎?你們的武技是從哪裡學的,這些年你們都是怎麼過的?”
“好的。”
……
接下來就是四個人從前到後有順序的緩慢敘說,彼此間有時會相互補充,憨厚少年大多數時候只是聽著,有時也會偶爾詳細追問上一兩句。
人的意識,在某世界有表意識與潛意識的說法。
但這個說法,其實只是一種模糊的總結和猜想,認真來講,並不對。
人的意識與表現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就是意識區,也可以說是“全意識”,還有一個則是負責把這個意識中的部分用以表現出來的,大抵類似於控制臺什麼的。
或者換個說法,意識是一間屋子,而表面的意識呈現,只是這間屋子的窗戶或者門之類。
好人與壞人的差別,不在屋子大小,而在這屋子門窗的位置不一樣。內斂的人與開朗的人,其差別,同樣不在屋子大小,而在於門窗大小,以及多少。可能有人屋子很小,但開啟的門窗很大、很多。
植物人、精神患者,以及自閉症等等之類的,其實屋子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門窗。
所謂的催眠,本質來講,就是設法一定程度地繞過門窗,而直接與屋子本身對話,或者說直接讀取屋子裡面的內容。喝多了酒的人,其控制臺放鬆,或者說門窗大開,從某種意義來說,其實就是一種自主催眠。
修者所修,只從意識這個方面來講,其起步時,修的是門窗,入門後,修的卻是屋子本身。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修行很難入門,就算跌跌撞撞地入門了,也很難深入,更難徹底。
不徹底,則不究竟。
不究竟,則修來修去,終只是空,再怎麼用心,也只是白用功,稍一懈怠,一切複原。
用一個簡單的形容,就如向山上推石頭,推到頂端的位置才能使其停佇在那兒,形成積累、得以成就,而不徹底、不究竟的做法,就是隻推到一半,或者說有多有少的一段,但不管多還是少,1與99,都一樣,並無多大差別。
問一個修者,不管其是處於哪個階段的,只需問兩句話:
第一句話,“你知道下一個‘頂端’是什麼,在哪裡麼?”
第二句話,“你知道怎麼走到那個‘頂端’去麼?”
若對這兩句話都回答是,那晉升可期。若不是,那就要靠天了。
當然,這是外話了。
回到正題,回到此時。
良久之後,“聊天”結束,而屋子裡的情形也又一次地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複位。
憨厚少年躺臥於床上。
四個人前後不等地站在床前。
“果然是呆羊,老大一拳就敲昏了。”那接待的笑著說道。
“我敲昏的?對,是我敲昏的不假。”那大哥似乎略有點迷惑,但只是一點點,並未放在心上,“又二十個金幣入賬了!”
說著,四人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