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比如說,“門對鶴溪流水,雲連雁宕仙家。誰解幽人幽意,慣看山鳥山花。”
比如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個每句的字啊,是越來越長,從四個慢慢地就變成七個了,七個之後,當然還可以有八個九個十個十一個。
但是原始人雖然不知道一個禮拜只有七天,也不知道“七”是人體的一個極其神秘的程式碼數字,但是他們還是透過直覺和經驗發現了,七,就是最好!
到了七,就可以了,不應該再往上長了。
於是,自此以後,大量的七字呻吟句就開始誕生了。
但是慢慢地,也有個小問題,那就是很多自以為智商已經達到了250的家夥,覺得只有七字句的呻吟,太侮辱他們的智商了,這種簡單直白的東西,怎麼能顯出他們那與眾不同的250智商來?
於是各種指代、各種借喻、各種九拐十八彎、各種生僻難懂的東西,就在他們的七字句呻吟裡,開始出現了。
比如說,“每懷樽斝沾餘瀝,獨喜絃歌有嗣音。肯構會須門閥大,世資何用滿籯金。”——這裡的字你能認全嗎?它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呻吟你知道嗎?
不知道?那就對了!要的就是你不知道!
這還是最基本的,後來,他們還玩起了“十八禁”。
——你不是喜歡遊山玩水嗎?你不是喜歡風花雪月嗎?你不是喜歡悲春傷秋嗎?你不是喜歡感嘆紅塵什麼的嘛,好吧,現在我們大家來一首七字句的呻吟,裡面不許出現“山”、“水”、“風”、“月”、“春”、“雨”等十八個最最常用的字。
然後,在這種要求下發出來的呻吟,智商不是250的人還真就看不懂了。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
許多呻吟,是要用來哼唱的啊,或者說吟唱,而這種玩意兒,怎麼哼,怎麼吟,怎麼唱?於是,“他和她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這樣子,不行!絕對不行!
只是七個字的,確實單調了一點,許多時候,表現不出婉轉、悠揚和纏綿等情感來,於是,他們便玩起了新的花招,把四五六七字的句子隨意組合,在規整句之外,搞出了長短句。
比如說: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裡面,三字句有,四字句有,五六七八字的句子都有。
這樣一來,皆大歡喜!比起固定的規整句式來說,這種長短不拘隨意組合的句式,顯然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更豐富的情感表達。
然後大家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呻吟句式,許多人都感覺,自此以後,又一次海闊天空了。
但是慢慢地,問題又來了!
那就是人類的許多情緒與感情本是相通的,許多情感,前面人家已經呻吟過了,你再呻吟,那就叫老調重彈了,老調重彈不怕,怕的就是你彈的沒人家好!
隨著時間的車輪越往前滾,同樣的老調彈的人越來越多,所有可以發揮的地方都被人家給發揮了,這樣一來,就真沒法彈啦!
那怎麼辦?
涼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