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白鴿村原本就興盛熱鬧,國慶假期間更是繁華昌盛,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方面,以及人口繁衍生息中,盡管黃土高原貧瘠荒蕪,但是也有燦爛快樂的時候,破敗的建築,單一的景色也無法遮擋秋收的樂趣兒。上午時分,村子裡熱鬧活絡了一些,大多數的莊家人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漢子們挑著車子,肩膀扛著農用工具,一群群,一夥夥地結伴而行,不是去春遊,不是去逛集,更不是去參加社火表演,而是體驗秋收的樂趣兒,接受黃土高原的饋贈。不論是村子裡的羊腸小道,還是平坦的主街道,都可以看到許多人,有婆姨,有漢子,有孩童,有老人,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一個單位,或者自家人一起,田間地頭緊挨著的親友們一道同行,紛紛揚揚地向著村外湧去。村子西頭大多數都是莊家地,種植著玉米高粱與旱水稻,村子東頭大多是林地,種植著瓜果蔬菜等作物,主要原因還是地勢造成的,村子西北高而平坦,村子東南地而曲折,溝壑與深谷,土壕與斷崖大多集中在地勢起伏的東南方,土坡與丘陵,山地與高崗大多集中在村子西北方向,白鴿村就坐落在第三階梯與第二階梯的中間平緩地帶,相對來說地勢算低窪而平坦,四周被土坡包裹著,露出兩條綿延不絕,曲折蜿蜒的大路,兩邊是近些年栽培的山林與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墒培土的林地,這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築的和諧發展,至少目前是這樣的。每到村子裡遇到大事兒,或者舉行大的活動時,村子西頭的祠廟裡總是有些族老禱告祭祀,一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懷念和感恩祖先,二是禱告每年都有好的收成,人丁興旺,這是傳統文化,也是精神的寄託。厚根就比較傳統,或者說信仰可以使人有夢想與動力,堅信心誠則靈的他,也相信因果報應,所以與人為善是他的標準,並且教導孩子們“誠信包容,敦厚友善”,每次遇見這些禮儀,總是不免焚香禱告,當然沒有沐浴更衣那麼教條,但是虔誠的跪拜還是要的,所以厚根帶領孩子們一起祭奠祖先,也算不忘根本吧!簡單的跪拜之後他們繼續啟程,畢竟秋收任重而道遠,不得不說郊外的空氣清新而流暢,遠山青翠,流水靈幽,一天天土路延伸向遠方,通向連綿無際的莊家地,有絳紫色的紅高粱,有金黃泛白的玉米,有橙黃泛青的旱水稻,被電線杆子與小路分割成火柴盒一般形狀的良田,彷彿彩色的畫板一般絢爛多彩。福瑞家的玉米地靠近黃河沿岸,低空中濕氣比較大,絳紫色的紅高粱彷彿一片紫色的雲朵,沉甸甸的稻穗折彎了腰肢,纖細柔軟的稻穗杆輕輕擺放,地頭裡,田壟裡三五棵蒿子草青翠欲滴,彷彿豔紅的火燒雲裡翺翔的秋雁一般醒目,大約三分地的紅高粱喜人而鮮豔,那是父親厚根的最愛,因為他的小情人兒高粱酒就是從紅高粱裡誕生的佳釀,濃鬱芬芳,綿柔悠長,醇香四溢,盡管度數有些低,但是純正的口味才是王道,這也是父親厚根的樂趣之一。紫色的雲彩拔高而纖細,那一片片祥雲若雪蓮花般純潔、燦爛,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更是寫生者的最愛,福瑞都有種錯覺,那是對於美好事物的迷戀,或者說不忍心破壞唯美的畫卷。厚根肩挑腰挎著傘刀,那魁梧的身姿,虎背熊腰,肩寬背厚,若鋼鐵戰士一般威武,大手裡攥緊的傘刀若玩具一般勻稱,按照之前的分工,他主打中間,兩側的紅高粱由福貴與張紅梅用鐮刀負責收割,福祿推著空架子車,福瑞與福音負責聚攏散落的高粱,結捆後放進架子車裡,紫色的海洋裡,福音身材高挑,曲線玲瓏,面容姣好,紫色的長褲搭配白色的長袖衫,白色的遮沿帽,黑色的板鞋,若輕靈的蝴蝶一般絢爛靈動。大約一個鐘頭二刻鐘,三份紅高粱已經收割完畢,這也是人多的原因,要是由張紅梅與厚根倆人勞動,一上午能收割完還算快的,畢竟他們需要收割,捆綁,裝車等程式,不是他們倆人可以一步就完成的了。接下來是三分玉米地,與紅高粱地在一塊,相比收割紅高粱,玉米的採摘比較費事兒,主要是玉米杆比較難處理,所以他們分工有了區別,福瑞與福音以及福祿負責搬玉米,厚根與張紅梅以及福貴負責用鋤頭挖玉米杆,就是這樣安排,簡單明瞭,還不費事兒,這次用了兩個小時,才把玉米杆地裡騰空,玉米裝車,玉米桿直接拉回充當柴禾燒,響午時分,一家人筋疲力盡地回到家裡,福貴與厚根負責卸車,福祿與福瑞,張紅梅與福音負責做飯,大捆的玉米桿直接就原則庭院外的角落裡堆放,金黃透亮,飽滿圓潤的玉米直接堆放進福祿現在居住的屋子裡,成捆的紅高粱則碼放在石棉瓦蓬的空閑處,與酥梨紙箱隔開一人側面的寬度,方便人家過來裝卸拉運。滿頭是汗,渾身瘙癢的福貴用溫水抹洗了身子,頓時感覺清爽了許多,有樣學樣的厚根也效仿大寶的方法,頓時渾身舒泰,父子倆人無聲默契的溝通,也算是秋收樂趣的插曲吧!廚房裡,清洗幹淨的福瑞等人顯然比福貴他們明智,早早地原則用溫水洗漱一番,不必忍受渾身的瘙癢,尤其是玉米枝葉劃過面板的瘙癢,還是福音最聰明,選擇長袖的衣服盡量避免與她光滑細膩的肌膚接觸,看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聰明,才能總結出許多技巧與經驗,尤其是農林牧漁副業中演變發展,創新總結出來許多的經驗。中午的飯菜由張紅梅主張,她今天破天荒地打起攪團來,用玉米麵與小麥面按照一比三的比例,加水不停地攪拌,福祿燒火,福瑞則摘菜,張紅梅讓福音休息會兒,畢竟女孩子家家的,需要富養,不像男孩子窮養,嬌慣與疼愛是必須的,福瑞今天摘了一些蒜苗,剝了一些大蒜,摘了一點韭菜當作臊子,簡單明瞭,方便快捷,他用鐵勺在鍋灶裡把下鍋菜炒成,然後又炒了三個雞蛋,把韭菜切成末兒狀,清洗幹淨的福貴接過母親手裡的擀麵杖,順時針不停地攪拌著鐵鍋裡的攪團,厚根與福音則聊著咋樣過中秋的話題,喜歡熱鬧的福祿聯系說:中秋節是團圓與美滿,肯定不能少了陝北月餅嘛!當然要是有酥梨、蘋果、柿子、石榴、香蕉與葡萄那就更好了。福音鳳目閃爍著亮光插嘴說:當然還得有核桃、杏仁、紅棗與點心,福祿迫不及待地補充道:還得有肉,說完這些話語,還不忘舔舐著厚嘴唇,惹得福音嬌笑不已,就是厚根也明確表示他就是吃貨一個。福貴黝黑的額頭上已然見汗,張紅梅心疼地用手帕擦拭掉,心疼地柔聲說:好了,你休息會兒,等會兒開飯,然後扣住鍋蓋,叮囑福瑞慢火就可以,心領神會的福瑞僅僅新增一點柴禾,鍋堂裡火勢就小了一些,張紅梅清洗著掉魚魚的銀白色用具,隨後拿過來紅色的瓷盆,裡面接多半的清水,隨後揭開鍋蓋,橙黃松軟,軟糯甜香的攪團就成熟了,冒著熱氣的攪團有些清香,那是玉米麵與小麥面共同的香味兒,張紅梅用醋與鹽,大蒜末、醬油與下飯菜,油潑辣子均勻攪拌,然後把鐵鍋裡尖燙的攪團用鐵勺盛放進碗裡,每人都有一份,除了福音瓷碗裡的辣椒少了些,其他人碗裡的攪團酸辣可口,濃鬱飄香,尤其是油香的蒜苗,翡翠末的韭菜,混合著攪團的清香,美味無比,油香綿軟,是當地特色的小吃之一。張紅梅讓福瑞雙手端著做魚魚的模板,然後用鐵勺趁著鐵鍋裡的攪團尚有溫度,勺出來滿勺的攪團傾倒在若圓盤,但是有邊框的模具裡,就像蜂窩煤一般,底下全是一拇指大小的圓孔,冒著熱氣的攪團順著圓孔順勢而下,跌落在清水裡,張紅梅順帶著用鐵勺背面呈半圓沿著攪團按壓一會兒,就這樣,許多攪團最後變成若泥鰍的魚魚來,第一次眾人都是吃一點的熱攪團,當作開胃菜,主食還是清涼可口,順滑松軟,酸辣軟糯的魚魚,搭配著大蔥,鹹菜,味道兒鮮美無比。就是福祿都吃了兩次多半碗的魚魚,主要是攪團燙牙,並且不咋大口朵頤,大口咀嚼,不像清爽的魚魚,端著大口噗嗤噗嗤地吸溜,一會兒功夫碗就見底,也附和高原人大開大合的性子。家人吃飽午飯,福祿挺著渾圓的肚子,從柴禾堆裡抱進來一點玉米杆,就著小火一會兒功夫,然後心情美美地揭開鍋蓋,露出金黃酥脆,外焦內嫩的瓜瓜,也就是打攪團的鍋底,由於是糊糊狀的,經過慢火就變成若鍋盔饃一般的一層薄片兒,金黃透亮,酥脆勁道,有嚼頭,彈牙,是許多高原孩子的最愛,福祿洋洋得意地把瓜瓜分給大家一些,齊樂樂不若眾樂樂,顯然福祿明白其中的道理,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這才是美德。
收獲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