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兩人進入敦煌,司暃便已經在莫高窟等著他們。
千年之前的莫高窟尚在建設之中,滿牆木質結構架上整來來往往穿梭著上工的匠人。
司暃拿個莫高窟的門票,已經在園子裡溜達了一下午,易澗錢過來的時候,只見天幕之中的背景,隱隱有些熟悉。
傍晚的鳴沙山陽光依舊刺眼,這裡入夜一直到晚上十點太陽依舊掛在天上。
身後一串商隊牽著駱駝經過灑下一路駝鈴,易澗錢回頭望去,正逆著光,只見傍晚的霞光之中,連綿的莫高窟石壁正映著晚霞餘輝,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
相傳在數百年前,一個叫樂尊的和尚行徑此地,看到鳴沙山石壁上這金光萬道的盛景,心中感嘆,這一定是修行的聖地!
於是樂尊和尚在這面石壁之上,鑿出了第一個洞窟。
莫高窟流傳至今,如今的莫高窟恰逢盛世。易澗錢早在前些時日河西走廊的旅程之中,已經聽說了不少敦煌的盛事。
如今這一眼,那面巍峨的石壁彷彿攝走了魂魄,不僅是易澗錢,就連賀連城那麼個嘰嘰喳喳的么蛾子都震撼到說不出話。
“進去看看吧!”司暃搖了搖手中的票,沖二人說道。
相隔千年,兩個時代,這一刻,他們共同佇立在莫高窟的石壁面前。
易澗錢絲毫不反駁,應聲而去。與正上上下下的工匠們錯著身子穿梭在石壁之上。
聽鎮上的老人說哦,這裡都是當地大戶或者中原世家大族出資開鑿洞窟。人們將家族典譜抄錄在洞窟之中,派專人打理。
自魏晉以來,世家門閥尤為熱衷在這面石壁之上開鑿洞窟。
莫高窟最初由佛家發源而來的意義,逐漸被家族祈福所取代。
往來河西走廊的商人,駐守邊塞的將士,也會在這面石壁之上開鑿洞窟,寄託著遠遊之人對平安健康的祈願。
怪不得,臨行之前,司暃嘮嘮叨叨,說讓自己記得來莫高窟,捐建一座洞窟。
易澗錢隨著賀連城陸陸續續造訪了幾座魏晉更早之前的佛家洞窟,許多近代家族洞窟不僅都落了鎖,還有專人看守管理,外人並不能夠擅進。
即便如此,洞窟內那些佛教文化的變遷,在這面石壁之上,看的一清二楚。
歲月的痕跡清晰到觀眾都久久不語。
司暃吩咐狗子將這一日莫高窟之行錄下影片,尤其是易澗錢視角下唐代的莫高窟。
不要說後唐的觀眾,就連司暃在這一刻同時見證兩個時空的莫高窟,都為這一瞬穿越時空之感唏噓不已。
後唐人們先是隨著司暃的直播,看到石壁之上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在這片沙漠之上訴說著千年過往的歲月。
當司暃隨著導遊走進洞窟,溫柔的女聲口口聲聲說著“古代”“唐朝”的字眼,一字一句都如同擂鼓,敲擊著後唐人們心髒。
這彷彿在一遍遍提醒人們,在司暃那個時代,他們都已是作古了的先人,這片莫高窟石壁,如今只剩下前人開鑿的痕跡。
洞窟內燈光晦暗,導遊反複提醒遊客,不可以觸控石壁,不可以手機拍攝,手機燈光都不可以開啟。
人們老老實實遵守著導遊的規則,一群人聚集在昏暗的洞窟之中,看壁畫之中形態各異的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他們在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長期交流中融合為一,演變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