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沒想到,自己在假號房裡磨練了一個多月,可一旦進入了真正的考場,還是會被考場的氣氛所影響,果然,假的就是假的,當不得真。
如果不是雁回準備的這枚藥丸子,不知他還要在緊張的情緒中掙紮多久呢。
李爹顧不得苦笑,急急展開考題,定睛細看。
這是第一場,是正場,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場。如果正場出了問題,後面的初覆、再覆、連覆,答得再好也沒有用。
因為每年都會有年齡在十五歲以下的考生與他們這些大人同考,因此,為了表示公平公正,考題就會分為兩成兩份:已冠題和未冠題。
李爹年歲已三十有一,自然是答的已冠題。
已冠題考《四書》文一道,貼經文一道,五言六韻律詩一首,即要求考生寫八股文一篇、填空題一道、一首五言六韻詩。
首題:不以規矩。
次題: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秋,大水。冬十月。
詩題:賦得薄採其芹。
李爹長出了一口氣。
這幾道題對他而言,都沒有難度。
心裡一輕,李爹覺得身上的壓力陡然一消。他竟然會被這些他平時答都懶得答的幾道題,弄得心神失守、接連敗北?!真是不可思議。李爹自己都覺得奇怪,他怎麼會怕考試怕成這樣?!完全不需要!
凝心靜神,李爹拿出草紙,提筆破題。
“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夫規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嘗聞古之君子,周旋則中規,折旋則中矩,此固不必實有此規矩也。顧不必有者,規矩之寓於虛;而不可無者,規矩之形於實。奈之何以審曲面勢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
有如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誠哉明且巧矣。
……
何必以規?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雖明與巧有出乎規矩之上,如規而不規何?如矩而不矩何?
夫人之於離婁,不稱其規矩,稱其明也。人之於公輸,不稱其規矩,稱其巧也。則規矩誠為後起之端。然離婁之於人,止能以規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輸之於人,止能以規矩與之,不能以巧與之也。則規矩實為當循之準。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哉!”
李爹運筆如飛,一氣呵成。
在寫完之後,又嚴格按照八股文的專有格式細細的檢查了一遍。
八股文的格式分為:
破題:點破題目要意。
承題:承接破題,闡明題意。
起講:用簡單的字來概括全題。
入題:將文章引入正題。
出題:點名題目。
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段是文章中主要的部份,每段要有兩排比對偶的文字,故稱八股文。
落下收結):即文章的結尾。
確定沒有一絲紕漏後,李爹隨即又開始答次題。
次題出自《春秋》《左傳》,對李爹而言已經倒背如流,純熟異常,大筆一揮而就。
“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秋,大水。冬十月。”
最後李爹即興又做出了一首賦得薄採其芹五言六韻詩。
然後再將草紙上的內容眷抄到考卷之上。
一氣呵成,從未有過的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