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大唐風后 > 第364章 有獸焉,其毛如血

第364章 有獸焉,其毛如血 (第1/2頁)

推薦閱讀: 隋末之群英逐鹿

其實墨家的蛻變,從墨子一開始死後就已經開始了,墨子的威望其後人無一人能夠企及,也因此,墨子一死,墨家就立刻因為傳承的正統之爭而造成了分裂,最後雖然憑藉著後人所建立“鉅子”制度而維持住了墨家的完整,卻也同樣因為這種違反了墨子建立墨家初衷的制度,而為後來墨家思想的完全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

戰國末期,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之中,為了適應戰爭形式的需要,墨家當時已經演化出了三大支派,即:面對天下眾生,上至君王下至黎民宣揚墨家思想的墨言,專注於工匠技術、世間公理鑽研的墨匠,以及在動盪的時局中,墨家為了保衛自己而組建而成的武裝力量墨軍!

原本,在戰國末期,墨家三系最初剛剛分開之時,居於墨家領導地位的是墨言一系,墨匠一系次之,而墨軍為最末,然而,因為當時的戰爭頻繁爆發的緣故,使得墨軍一系在墨家的地位逐漸凸顯,進而變得越發重要,而墨軍一系的實力也因此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以至於很快,墨軍一系的強大實力,甚至已經壓倒了其他兩系的力量的聯合,從而在無形之中,已經具備了能夠向當時居於墨家領袖地位的墨言一系挑戰的能力!

不過,當時正是戰亂時節,墨家三系都需要親密的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共度難關,加之當時距離墨子離世也並未過去多長時間,他的質樸言行自然能夠對在戰國末期的徒子徒孫們產生明確的直觀影響,因此,雖然在戰國末期時,後世墨家分裂衰亡的一切隱患都已經埋下,然而。種下的種子想要萌發,卻還要等到戰國以後,歷經秦王朝。直到漢朝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

不得不說。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是一招絕殺,直接命中了所有諸子百家的命脈要害!

畢竟天下大多數凡人之所求,不過名利二字,而大一統時期掌握實權說一不二的帝王,對於人心所渴求的這兩樣東西則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可以說,威名赫赫的漢武相對於普通的凡人而言,則無異於一尊近乎於無所不能的偉大神祇!

神之眼中所有。世間也將擁有,神的口中所述,必將成為真實!於是,在武帝利用帝國的統治力量以及人心慾望的因勢利導,步步緊逼之下,一盤散沙的諸子百家近乎一敗塗地!兵、法、農、陰陽、縱橫等一大批傳承自戰國時期的中小學派最先無法維持,最終,在這種來自於天地大勢的巨大沖擊之中徹底的崩潰解體。

因為學派的崩潰與消失,昔年這些輝煌一時的學派所創造的那些傳承也因此而紛紛的遭到遺失,一少部分典籍資料得以儲存下來。後來,則這些典籍則分別為後來殘存下來的墨家,與世無爭的道家。以及,當時如日中天的儒家所收藏儲存下來……

道家的地位最超然,因此即便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令,道家的損失卻並不嚴重,反而因此而迅速地斬斷與世俗的聯絡,成功急流勇退,相比之下墨家的處境,卻是在那一段時期極為的艱難!

在漢帝國的建立之中,墨家門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當帝國建立以後。昔日出生於貧苦大眾的墨家門徒也因此而成為了政權的既得利益者,身份地位的改變。並不僅僅是在帶來了榮譽的同時將墨家學派推動到一個更為廣闊天地之中,恰恰相反,因為所獲得的這種與墨家宗旨所不符合的權利地位,使得墨家本身就早有間隙的三大派系之間的隔閡更加明顯!

不過,由於當時畢竟是漢朝初年的緣故,經過秦末戰亂的上至權貴,下至黎民都渴求安定,因此社會矛盾緩和,加之統治階層推崇道家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學說,因而在那一段時間裡,整個帝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而學術界雖然無法再現如戰國時代一般百家爭鳴的勝景,但總體的進步仍然不小,況且能夠在秦末大戰亂之後儲存自家近乎完整的傳承,對於諸子百家之中的大多數來說已經算是天大的喜事,因為在戰國時代,各派學術思想便已經極為的完整,而戰國之後的各學派學術思想的發展,至多,也不過是在前人的成就之上進行修修補補而已!

而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雖然墨家思想本身帶有蔑視權貴的因素包含在內,然而卻正是因此,而令出身貧苦的墨家門徒深知相對於一味的蔑視權貴與仇視統治階層,勞苦大眾所最為想要得到的,卻是安定而祥和的生活。也因此,雖然在漢帝國初年,就是墨家內部也已經出現了階級的分化與對立,然而卻能夠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之下而淡化這一事實,從而努力的維持著墨家的統一與完整!

——直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最終毀滅了這一切!

客觀事實的講,武帝的輝煌一生,不可謂不英明神武,而其之所以會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其目的,自然也當然是為了能夠讓帝國的國祚能夠真的如儒生們所宣揚的那樣萬事久安!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也必然會有在其視線之外的盲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始皇帝首次一統華夏,還接連做了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各種工作,想要秦帝國的基業萬世不移,然而卻沒有料到,就在他自己的身邊會潛伏著趙高這樣的隱藏得極深的野心家,以至於在他死後僅僅兩年,秦帝國便在趙高的禍害之下二世而亡了。

而漢武帝,則幾乎犯下了與他的前輩秦皇同樣的錯誤!

並不是輕信方士以及重用佞臣,雖然,這兩者的確讓漢武帝損失慘重,甚至令他直接的損失了自己苦心培養的繼承人,以至於武帝鬱鬱而終!然而,若是真實比較的話。漢武帝所犯的錯誤最為致命的,其實還是他生平最為得意的那個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前者,僅僅只是在漢武帝一代對國家造成了直接的慘重的損失。而後者,卻是從根本上在摧毀國家的基石。並且由於其在思想上蠱惑人心的強大,使得這一政策最終流毒天下,遺害無窮!

不能說儒家一無是處,至少大成至聖先師孔丘的才情與品德無可置疑,然而即便如此,周莊先生在自己的《莊子》中,卻還是已經將儒家的虛偽與軟弱剝開的一乾二淨!也是了,若非儒家先天便是個軟骨病。極富進取與改革精神的大成至聖先師又怎麼會在後半生中鬱郁不得志,甚至有家有國而不能回,在最困難時還要在荒野中被野人向野狗一樣的追攆……

而至於“亞聖”孟子,不說也罷,“張儀在秦宮中痛罵孟子”雖系後人所偽造,不過卻也因此而辯證得出所謂的亞聖是一個虛偽小人!因為真正的君子,是既不會在遇到有人溺水之時有時間思考“嫂溺,當援之於手”,也不會在背地裡誹謗君王“望之不似人君”的。

所以荀子雖然亦出自於儒家,卻儒法一體。子墨子曾為儒家門徒,卻最終背叛了儒家創立墨家,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最初的儒家由先賢周公所創,能夠延續周朝八百年的國祚,雖然先天不足但也同樣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比如昔日姜太公治理齊國,尊重皇親貴族,推崇有功之人,周公聽聞之後便嘆息著說未來齊國,太公的後人中一定會遭遇到謀逆篡位的不幸!

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的誕生,周公採取的是另外的一種治國途徑:尊重皇親貴族。推崇賢德之士!然而,周公的治國之策卻遭到了來自於太公的無情批判:執行這樣的國策。周公的後人要一代比一代懦弱下去了!

——這世間的萬事種種,終究不能使總有前人栽樹後人納涼。每一代祖先們當然都會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做到最多,然而同樣每一代的後人們,也都必須要去面對自己那一代所必須要面對的各種困境!世間亂了不要緊,因為只要有強而且勇悍無畏的後輩們,終究還是能夠安定天下,然而若是到時只剩下一群懦弱的子孫後代,那他們又能夠憑藉什麼來延續祖先的榮光、血脈呢?

不過,因為天下之事終究難得圓滿,每一個人都會有他所能夠到達的能力的極限,因此若是漢武大帝僅僅只是為了維繫國祚的長久不衰,因而尊儒的話,那麼雖然漢帝國或許就會如同前朝的周王朝那樣慢慢的衰弱下去,但同樣會如周朝那樣,得以國祚長遠,那樣的話,雖然萬事萬物終究不能盡善盡美,然而總體上,武帝的做法,卻不能被認為是錯的!

然而,因為武帝在性格上的好大喜功,使得他為了盡最大限度壓榨民力而在獨尊儒術的基礎上,還做出了罷黜百家的決定!

如果說,誕生於這片神秘東方大地上的古老華夏文明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的話,那麼諸子百家中的每一家,便都是在這片森林中的一棵棵生機旺盛的樹木!誠然,為了奪取更多的養分滋養自身,每一棵樹木之間都是敵人,然而,若是認為的將整片森林中所有的樹木全都弄死,僅僅只留下了其中的一棵樹,那麼難道這棵樹,就能夠獨霸整片土地的養分,進而能夠長到遮天蔽日的龐大地步嗎?

當然不會,因為對於林間的樹木而言,彼此之間並不僅僅是競爭者,還同樣,是抵禦沙塵、風暴、乾旱等無數自然災害的同伴!也唯有眾多的樹木聚合在一起成為了森林,森林下面的土地才會變得無比的豐饒肥沃,所以,若是原本的茂密森林最後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樹木存在的話,不說這棵孤零零的樹未來會不會因為得天獨厚的環境而成長成為一棵參天巨樹,單就是原本被森林所覆蓋的肥沃泥土,也會很快就會在自然災害的侵襲之下變得貧瘠,最後,化作一片荒漠。

況且,與明顯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的道家相比,作為被選中的樹種。儒家明顯是先天不足的!

如果不罷黜百家,在諸子百家共存的學術交流氛圍與壓力之下,尊儒未必不能夠使儒家自立自強。從而與漢帝國同心合力共度今後的一切難關,然而。過度的拔苗助長必然會導致災難的發生,正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無數的投機者紛紛的加入了儒家,使得原本便先天不足的儒家,體型迅速的膨脹而無休止的臃腫起來,最終畸化成為異形!

最新小說: 大唐風后 盛唐之刺遍江湖 異星蠻人傳 大宋第一提刑官 烈陽皇朝 一起扛過槍 羅馬奴隸主 回到大明當崇禎 亂世逐流 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抗戰烽火之護國系統 建安賦 帶著診所去穿越 模擬人生,從朱厚照開始 輪迴大秦之魂 末流屠夫 怒方釵 帝國再起 太子之爭 特種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