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臺手術,對凌然來說,已是截然不同了。
事實上,即使是普通的醫生,用全新的器械裝置做一臺手術,再做另一臺的時候,都會有更多的心得和熟練度,相應的,手術的順利程度也會提高。而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為了推廣機器人,對普通醫生也只不過要求兩臺手術而已,雖然遠遠達不到熟練的程度,但也算是達到了最低要求。
如果是有心的醫生,採用機器人模擬手術等模式,幾臺手術下來,本身也能練習的相當不錯。
至於凌然,系統贈送的10倍熟練度在這種時候就非常管用了。
對醫生們來說,換儀器換裝置,用全新的陌生的東西參與手術,實在是件太平常不過的事了。尤其是中國的醫生們,若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從七八十年代過來的醫生,當年還經歷過中藥麻醉和針刺麻醉的時代,面對麻醉深度不夠的狀況,手術時間、模式和節奏必要要發生變化,九十年大量建設的放射科和影像科,則讓外科醫生普遍減少了開腹探查的次數,手術預案乃至於手術入路都可以更準確的判斷……
最單純的切剪縫合的外科器械,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也要更新一代,從最初最普通的金屬手術刀,到後期的單極電刀,雙極電刀,再到採用機械振動的超聲刀,每一代的變化,可能都是前代醫生沒有想過的模式,用黑科技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相比之下,達芬奇機器人變化的地方,還不是接觸病人身體組織的地方,它的機械手裡接著的同樣是電刀超聲刀,只是不再需要醫生手持罷了。
當凌然習慣了操縱桿以後,達芬奇機器人的神秘感,實際上已從凌然內心消失了。
畢竟,對凌然來說,脾切除術實在是一臺小之又小的手術,說“閉著眼睛都能做下來”,那是有些過分了,但要是隻用一隻眼睛一隻手,他真的能將之做下來的。
更別說,達芬奇機器人提供了四隻爪子。
踏板習慣了位置以後,更是沒有絲毫的障礙了。本來用電刀之類的,就是要踩踏板的,只是一般不會踩好幾個踏板,如今稍微注意一下,也就不再是問題所在了。
一切檢查停當,在高腳低位的病人腹部建立了氣腹之後,達芬奇機器人的3D視野就開始發揮效能了。
“抓鉗提胃結腸韌帶,向下牽拉。”凌然在廓清了手術區域以後,直接開聲下令。
中年醫生滿腦子的想法,但聽到凌然的直接命令以後,手腳不自覺的就動了起來。
與此同時,凌然向上牽拉胃結腸韌帶,就將胃結腸韌帶給展開繃緊了,接著,就見一隻機械臂掛著超聲刀就毫不猶豫的爬了上去,三下五除二的就將胃結腸韌帶給幹成了兩斷。
中年醫生看的目瞪口呆,不是這個動作有什麼奇特的,而是他沒想到會是新手版的凌然操作的。
正常的新手,難道不是都該比劃比劃,猶豫猶豫的嗎?
而且,剛才的命令又是怎麼回事?明明只是剛拿到認證的新手,竟然理直氣壯的命令認證老師?
更讓中年醫生自我懷疑的是,我為啥就那麼乖巧的聽話了?
或許是這傢伙的語氣太像是主任了?
中年醫生沒等釐清自己的心路歷程,凌然的命令又來了。
“勾一下。”凌然沒頭沒尾的給了一句話。
但對脾切除手術也很熟練的中年醫生,自然而然的就操縱著機械臂,勾住了一條剛剛暴露的大約六七毫米的粗壯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