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
王佳提前半個小時將自己洗刷的乾乾淨淨,又畫了妝,還塗了淡淡的眼影,才前往手術室做準備。
凌然差不多等他們一切準備停當了,方入內來。
馬硯麟微笑著問候:“凌醫生,那邊的手術做的順利嗎?”
“挺好,開啟以後,和核磁共振中看到的一樣。”凌然的情緒挺不錯。
他以前的時候是看不懂核磁共振圖的。
大部分臨床醫生都與他差不多,表面上認真讀,實際上裝模作樣。主要的參考還是影像科給的文字說明。
只有少數醫生仔細研讀學習以後,才能看個大概,其效果,可能還沒有影像科說的清楚。
真正能看懂核磁共振片子的臨床醫生是相當少的,事實上,就是專業的影像科醫生,也需要長期的學習和閱片,才能記住各個部位的參考線,學會引數計算等等。
當然,如果看得懂核磁共振的片子,那在外科圈子裡,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
比起X光和高密度X光的CT機,核磁共振是水質子成像,能讓醫生近乎完整的瞭解到患者的身體狀況,從很多醫院的死亡總結中可以看到,許多病人的病灶往往都已經展現在了各種影像科的片子裡了,只是因為臨床醫生往往只顧著印證自己的判斷,而影像科往往只給出基於片子的結論,從而未能提前發現。
凌然掌握了大師級磁共振的(四肢)閱讀能力,用於屈肌腱縫合的手術的時候,幾乎可以在腦海中形成一根肌腱的ND影象。所謂N,是不至於3D。
因為凌然透過磁共振影象的閱讀,不僅能看到肌腱的上下左右前後的外部特徵,還能瞭解到肌腱的內部情況,採用不同的拍片方式的話,更能斷層式的一點點的做分析。
美中不足之處,也就是核磁共振的成本較高,預約較久,不能一味的要求病人追加拍攝。
否則,真的可以算是半個透視眼了。
“今天從外側開口。”凌然拿到劃線筆,就在病人的掌側畫了一條線。
馬硯麟看的眼皮子一跳。
掌側開口可不常見。
他最近讀了很多tang法縫合的資料,雖然有見到相關的案例。
然而,案例和實踐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凌醫生認識病人嗎?”馬硯麟試探著問。
凌然奇怪的瞅他一眼:“我為什麼會認識病人?”
“不是,我的意思是,您這個開口方向不是特常規。”馬硯麟趕緊解釋。
凌然頷首:“從核磁共振的片子來看,從掌側縫合,強度可以更大一點。”
強度就是肌腱縫合的最終指徵,縫合中的一切複雜技術都是為了強度而努力的,凌然的回答可以說是非常合適了。
馬硯麟的古怪感卻更強了。
在馬硯麟的印象裡,凌然其實是一名很規矩的外科醫生。
凌然的手術,向來沒有太多的奇思妙想,就是規規矩矩的按照術式,一步步做下去。
如果要他形容一下凌然的手術操作方式的話,坦克或許是最好的形容。
不管敵人是什麼樣的,就是一路推過去,勝則掃平障礙,敗則再來一次。
凌然突然從掌側開口,真是嚇了馬硯麟一跳。
但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別看他陪做了二三十場的tang法,還縫了十幾次皮,但對於tang法,他依舊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