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討論了許久,幾人最終還是決定去詢問葉明雨本人的意見。
彭洪森親自到葉明雨辦公室找了她,這個時間她一般是在辦公室的。
果然,他到的時候,葉明雨正在辦公室整理病歷。
她現在一天大概四分之一的時間花在那七個心髒病人的身上,其餘時間還是在用來學習。
她的行動完全不受限制,想去哪個科室瞭解儀器裝置和藥物,或者觀摩手術,都是被允許的,所以目前她已經學習了三個內科分支科室的東西了。
彭洪森說明瞭來意,然後道:
“明雨,院方是完全尊重你的意思的。你要是想出門診,我們就為你安排,不想的話,我們也會盡量為你排除外界壓力。”
聽到這話,葉明雨還是覺得挺欣慰的,如果泰山醫院一直能保持這樣的態度,倒是可以長期合作的。
在決定作為中醫界發言人,並安排曾經治療過的患者對外公開發聲的時候,她就曾想過會遇到如今的情形,心中也早就有了對策。
“門診可以接,但有條件。”
彭洪森聽到這裡,心中一喜。
“你盡管說。”
“我只接重危病人,每個月只坐診一天,接七個人。”
她覺得現在額外花在病人身上的工作時間剛好合適,不會耽誤她學習和研究。
中醫只是一對一的治療,她就是有三頭六臂,一天四十八個小時,能救的人也有限。關鍵還是研究出普適性藥物,再推廣開來,才能真正地造福大眾。
“這……七個人會不會太少了?”彭洪森猶豫。
“太多我照管不過來,會影響治療效果。”葉明雨解釋道。
“至於這七個名額要怎麼安排,才不會引起騷亂,還得麻煩你們院方費心安排。”
於是,第二天泰山醫院的官方微博上發布了這樣一則訊息:
“最近有患者反映,希望為本院葉明雨醫生安排門診,經院內研究並徵求葉醫生本人意見後決定,葉醫生每月一號坐診,接收七名重危病人。公平起見,掛號需由患者家屬持兩人身份證與戶口簿,親自到醫院現場掛號,其他方式概不受理。
葉醫生本人精力有限,為保證治療效果只能如此安排,還望大家諒解。”
微博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為什麼只有七個人!一個月才接七個人,那其他人怎麼辦?”
“就是,她醫術那麼好,一個月只接七個人也太浪費了!其他患者怎麼辦,就活該等死嗎?”
“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重危病人?治療照顧重危病人是需要花費很大精力的,醫院icu每個重危病人都會配備一名專職的醫生,兩到三名護士,所有醫護人員治療期間都只照顧那一個病人。葉明雨只有一個人,能一次性接七個人,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人家院方都解釋了,是為了保證治療效果。治不好病,讓她接再多人又有什麼用?”
這一條評論被院方水軍人工置頂,引導著後面的評論風向頓時跟著發生了變化。
“這樣看來,只接七個人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要保證治療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