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三月十八日,大明京城戶部尚書李待問府中,內閣次輔吳甡、禮部尚書賀世壽和太僕寺卿陳善道坐在二堂裡,正在和李待問說話。
吳甡是清流領袖,號稱“江北黨”之首。他本是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天啟年間因為激烈反對閹黨被削職奪官。然而到了崇禎年間,他又因為曾經反抗閹黨受到重用,歷任各地巡撫。
複社領袖張溥靠賄賂把周延儒推為內閣首輔之後,周延儒大舉啟用東林黨人,一時“眾正盈朝”。吳甡藉著這股浪潮,也登閣拜相,位列內閣次輔。
吳甡貴為內閣次輔,親自帶著賀世壽和陳善道跑到李待問家裡,自然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說。
喝了一口茶,吳甡淡淡朝李待問問道:“葵儒精於理財,如今寧錦十幾萬大軍雲集,每日花費以萬計,太倉庫中還有多少銀子?”
李待問答道:“太倉庫素來拮據,並不富裕。如今錦州雲集十七萬大軍,光是軍餉一個月就要三十九萬兩。加上千裡運糧的開支,每個月合計要七十七萬銀子開支。太倉庫本有兩百多萬結餘,但這三個月已經花銷殆盡,只餘三十七萬兩,僅夠支撐半月。”
大軍在外,消耗的軍餉糧草是海量的。
大明朝拖欠軍餉已成慣例,若是兵馬不外出徵戰,往往只發幾成的軍餉。所以只要天下太平,朝廷就能省下不少軍餉。但是一旦兵馬出外作戰,軍餉就不得不發足,否則前線的官兵極有可能鬧餉炸營。
所以十七萬兵馬集結在錦州,朝廷的開支大增。
另一個消耗巨大的專案是運糧。松錦大戰爆發後,朝廷徵調了大量民夫運糧。這些民夫都是交不起勞役銀子的民夫,幹活不要錢。但是從京城到錦州有一千裡,運送糧草的路途十分遙遠。有些糧食更是從更遠的地方起運。路上運糧民夫吃喝,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民夫每運送一石糧食到錦州,路上就要消耗二石左右的糧食。
這樣算下來,支撐十幾萬大軍需要的糧草,更是海量。
太倉庫一年收入不過五百多萬兩,一個月算下來平均只有四十多萬兩收入,還不夠支援錦州前線的開支。更別提朝廷種種花銷千頭萬緒,遠不止支援錦州大戰這一項。
所以支援錦州大戰,朝廷也算是竭盡全力了。
吳甡說道:“李賊和洪承疇上表請旨,說要和韃子打持久戰。天子準了他們的奏章……”
三月初,洪承疇的奏章到了朝廷。洪承疇說韃子舉國攻來,我大軍以逸待勞,不可輕易接戰。洪承疇提議堅守於錦州城下,把韃子拖垮。
不光洪承疇這麼認為,李植也這麼想。這個戰略其實就是李植想出來的。李植也一封奏章送到了天子桌上,說要拖垮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