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電視劇客串角色?”聽了霍克的話後本森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然後問了一句讓霍克十分無語的話,“你不是什麼‘偶像’嗎?怎麼會拍戲?”
大哥,咱們混的是同一個圈!
沒時間和本森解釋偶像、藝人、明星等詞語之間的區別,霍克直入主題:“本森,我也和你一樣有出演電視劇的夢想,既然你說道那個角色還沒定下來,而且是一個和你演格鬥對手戲的角色,我覺得憑藉我的能力可以爭取一下。”
“行,明早我打電話去詢問一下選角導演,如果這個角色依然空缺,我就把你推薦過去。”本森也不再糾結,直接乾脆地答應道。
“完美!”霍克興奮的用雙手錘了下桌子,“這兩杯酒我請客,再給你來杯伏特加。”
和本森喝完酒回到房間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不過霍克沒時間休息,他需要在最短時間整理《星聞女孩》的相關資料。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華夏的電視劇制度。
電視劇播出平臺分為兩種,上星和網路。
能夠在省級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獲得的關注度往往高於網路播出,而又以五大電視臺為主。
湘南、蘇浙、滬上、上京和廣粵,五大電視平臺涵蓋了全華夏近七成的收視群體。
網路平臺則以奇異果、企鵝、酷愛等平臺為主。
以上這些和原時空的地球頗為相似。
而電視劇的拍攝和播出則衍變出巨大的差異。
網路和上星暑期檔電視劇屬於拍攝——後期製作——上架播出,集數在25到45集之間。
而其他的上星非暑期檔劇集皆為邊拍邊播。
華夏註冊藝人眾多,每年要拍攝無數的電視劇,播出平臺的那個位置就是眾人哄搶,僧多肉少。
所有上星的劇集都會在八月底或九月初開播,固定時段一週兩集。
播出幾周之後一旦收視率不好直接就砍,劇組演員全部打包走人,另謀高就。
收視率好的電視劇就接著拍,三年五年,只要藝人願意並且有足夠的觀眾和資金支援拍到天荒地老都沒問題。
《星聞女孩》就是去年九月滬上衛視的一部新劇。
這部劇集的本質依然是俊男靚女的戀愛,將市場鎖定在青少年這個年齡段。
不同於其他被拍爛了的校園偶像劇,《星聞女孩》把目光稍微放長遠一些,給這些主角更大的舞臺。
華夏經濟貿易和商業的重心滬上就是他們的主戰場。
裡面的角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皆出身不凡、有車有房、社會地位還不低,但都不是些什麼好人。
然後這些男女主們就整天在名利場裡面互撕,交往也是排列組合。
正如這劇的名字一樣,整個城市的八卦媒體都靠這些如星光般的名媛所製造的緋聞、醜聞為生。
一經播出被各大文藝和高格調論壇罵的天昏地暗。
可架不住青少年就喜歡這套,每週都貢獻了巨大的收視率,幾個主演現在的流量都槓槓的。
《星聞女孩》第一季就這樣在一片爭議聲中走過三十多集,並且成功和滬上衛視續約一季。
雖然不知道本森提到的這個格鬥角色是個什麼人物,霍克憑藉本森字裡行間的資訊分析認為這個角色還真可能和其中女性主角有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