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三師在解圍常德作戰中沒有預十師那般悽慘但也損耗嚴重,之前我偶然得知常德至今還有一位不願離開的老三師士兵在那駐守,他的名字叫吳淞,之前曾是稅警總團輜重營通訊排的後來保送上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3年畢業那會他的老部隊因為裝備先進的關系稅警部隊當時都是德械配置)被改編成新一軍去了印緬戰場所以被調配到第三師,有人說44年中國抗戰危機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精銳都抽去打通滇緬公路了,不過根據吳淞所說還是能略知一二。
之前我們不知道常德有第十軍的老兵在,這還是透過新聞報道才得知。常德市慶祝抗戰勝利60年大會上,那天突然來了一位身著袈裟的老和尚,獨自默默的坐在最後一排。當會議快要結束時,主持人問還有誰想要上前發言時,一身袈裟的他走上臺大聲疾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這時大家才知道眼前的這個僧人是第十軍計程車兵吳淞,他當時是第三師的聯絡參謀,也是我第三師僅存的老兵。退休後在德山的幹明寺出家至今,在預十師覆滅的地方守靈。我記得那時常德那邊的新聞記者採訪,在肯定駐守常德五十七師8000勇士的同時問他,你們部隊呢。
吳淞含著淚回答“那次解圍常德,我已經忘記了,只知道大戰過後,滿地的殘屍。我只能對著陣地大喊
還有活著的嗎?
沒有人回答,硝煙彌漫的陣地,死一般寂靜。
我又扯著嗓子喊了一聲。
沒有活著的嗎?
終於有人應答,分別是唐振南和趙清福。
我們三個人巡遍戰場,整個第十軍三師九團三營計程車兵,僅倖存我們三個。
………
李四光應該沒有和你說吧,當年衡陽會戰軍長就想借機廢掉190師,他們師長容有略抗命師長朱嶽被薛嶽調離,容有略接任)剛剛奪回機場破壞後得到的命令是死守湘江東岸,也就是說那時孱弱的190師,在大軍壓境之時獨自留在衡陽城門之外。那個54師師長饒少偉也是有意思,居然在後來些回憶錄說軍長放棄原有部署意志湘江對岸的糧食資敵是怯弱,嘿嘿,按照軍長本意,讓190師死守還來不及呢。反正在那時軍長的眼裡,190師與這54師一樣都是薛嶽的“部隊”,能為國家做點貢獻也是應該的,只是不知道這位饒師長屆時會怎麼寫他的回憶錄?指責師長不顧戰情留他54師與190師送死嗎?誰知道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軍長本來是有意要廢掉他們190師的,最後要不是預十師師長常德戰後康複的28團團長葛先才求情。說不定早在衡陽保衛戰前期他們就被消滅了。李四光沒說是因為他愛第十軍更是190師的官兵,上面的糾纏他怎會不懂,只會更加難受吧。
想想看57師隸屬光榮的74軍,我們在接到命令後毫不遲疑解圍57師的慘烈,輪到我們被圍時74軍僅僅派駐58師解圍,甚至在攻佔雞窩山的第二天急退40公裡,唉,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越想越害怕簡直,74軍軍長王耀武與我們軍長同為黃埔三期的同學,是第三期最為出名的三名學員,還有一個是戴安瀾將軍,遺憾的是那時已經犧牲在滇緬戰場。我之所以感到無法形容就是無論出於對74軍的恩情還是兩軍長之間同學情誼,再怎麼做也不能這樣吧?此時我真很想請這位王軍長給我們第十軍一句話:這是最高司令部禁止他支援第十軍。
不然,這人心得有多麼寒蟬?
這些說來其實根本無關戰鬥,如果說士兵真的把這些搞懂了,不能說棄城,但至少學學饒師長的“精明”還是能做到的。那樣的話仗還怎麼打?誰不想活下去?
抗戰時期國軍這裡面的故事實在是過於豐富,士兵們喜歡和日本人打仗,排長
連長 甚至是營長團長等等。但到了戰爭末期越往上的人越不是這樣,相對反差非常大。特別是將軍 軍長 師長 都像是沒了牙的老虎 天天坐等日軍投降。只是打敗日本人不是等來的,但那時的指揮階層確實不是我們所能參與的,即便是到了方軍長這個高度依然有薛嶽這樣的,此次常德解圍有很多人說他不動九十九軍是為了保護長沙。可反過來 還不是藉口?就是沒動九十九軍後來怎樣了?第四次長沙會戰的結果,打的是啥?
我在抗戰末期是真切的體會到了,國軍將領們的內鬥與抗戰乏力。我這樣和你說常德會戰時有一件事情很有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上將竟然不痛不癢地派出第30集團軍三個挺進縱隊擾亂敵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則宣稱要佈置口袋靜候第68師團與第40師團入彀拒不派出援軍,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打算, 有幾個真正要去解圍常德的?當然我也不會一棍子打死,這裡面還有很多為解圍犧牲的將領。只是如第十軍般孤軍深入,毫無協同面對圍魏救趙的日軍來說不得不講是個悲劇。
當然蔣介石不在國內,軍委會無法真正意義上調動這些大佬是一個重要原因,至於蔣介石本人那會在開羅開會,還對著歐美大佬誇下海口保證說常德無礙,最後牛皮吹破了要殺餘程萬的最根本原因就在這裡。還有一點常德之所以出名在於它的位置,有人曾將其比作了另一個長沙,當時的國軍指揮確有包圍進攻常德日軍的意思,我盡管抵制薛嶽但有些實話還是要說的。我不能片面的說57師失敗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如果當年第三次長沙會戰我們第十軍沒有抵擋住日軍說不定也會和57師一樣的結果。九十九軍當然也就不能動了,一動口袋的缺口不更大了?我猜測常德覆滅時外圍友軍的口袋依舊沒有收緊,從日軍佔領常德不久就撤出這一點可以看出。當然這樣的說法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也有人說為策應香港方面的進攻這個我不太清楚。
現在回過頭想想這些實在不能往深了推敲,一推敲,方才“用心良苦”的薛嶽又不對了,既然明知守軍不支還叫我們第十軍,明知常德已經成為廢墟還要我們義無反顧的挺進?其實我一直有種疑惑就是,我們第十軍真的誤會了薛嶽的用意,或者說我們第十軍太耿直了。軍部的催促在別的部隊來說就是嚷嚷,唯有我們第十軍等其他少數部隊把他當真了。
常德會戰之後我們退回衡山修整,本是要修整10個月,天有不測風雲隨著長沙保衛戰的打響而改變,特別是長沙快速陷落衡陽的氣氛瞬間緊張。更加讓人苦惱的是,就在第四次長沙保衛戰陰雲密佈即將打響之前,5月底我們第三師被調派往湘潭易俗河南岸地區,由27集團軍副總司令歐震直接指揮。
我清楚的記得我們離開駐地時第十軍的慘狀,但就是我們周師長也沒有絲毫辦法,其實別說是師長,軍長也沒辦法。我們軍長此刻正在等候移交手續,那時我在想第十軍徹底完了。
我們師走了後位置由19師替補,之後又是各種各樣的調令,我們唯有跟隨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