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離開了李四光老人的家,我們回到了衡陽市中心,因為回來時不是之前的班車,我們只得在市中心下車步行回酒店。
“第十軍真的是被拋棄的嗎?”我在分別是忍不住的問道。
席伯伯嚴肅的思考片刻
“按照現有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是這樣。”
“為什麼?真像李四光老人說的?”
“不,兵力原因只是最淺層方面的理解,這次解圍之戰表面上打的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可以從三個方面大體解讀。
首先第一點國軍各軍之間協同作戰極不協調,這給日軍有了充足的時間周轉和準備。比如說當62軍突向火車西站時,另一邊79軍止步金瀾寺。一段時間後79軍“一路艱辛”殺到衡陽西北時,62軍已經退至鐵關鋪。之後79軍 62軍在軍委會嚴令下奮力攻擊時,79軍卻止步常德不前。
第二點也是以上兩點的延伸,抗戰末期無論是軍長師長還是各大軍區都知道反法西斯的步步進逼,日軍的敗局已現,再加上蔣介石本人對此觀念過分看中。因此在奮戰的勇氣上遠遠無法與抗戰初期那樣有與日軍決一死戰的雄心,特別是在面對強大或者說孤注一擲的瘋狂日軍時,各種保留實力的方法都被用上,瞞報戰事,戰事不力。
這其中第十軍預十師28團團長曾京就曾在回憶錄提及,王耀武集團下面一個軍的軍長李天霞曾說:衡陽解了圍,方先覺豈不成了英雄?
李天霞這種把衡陽得失看做為方先覺個人得失的觀念,實在是那個時代人都有的想法,沒有所謂可恥 批判一說。[《鑄名城》p168
第三點則是國軍電報密碼被破譯,薛嶽與日軍總指揮橫山勇幾乎是同一時間得到電報,因此在很多解圍戰鬥的佈置上,日軍擁有很多先機。
解圍之戰看似宏大真正的接觸性戰鬥幾乎少見。”
席伯伯說完指著一旁的商場
“這裡就是當年衡陽軍部指揮所,衡陽中央銀行地下金庫舊址。後來曾有相當一段時間曾是當地工商銀行。”
我和席恆看向眼前繁華的高樓大廈很難想象六七十年前發生在這裡的一切決策指揮了衡陽守軍艱苦作戰,四周的一切都不存在,如果不是席伯伯的提醒,誰能想到?
“那麼多年過去了,當年能留下都不複存在了。甚至是墓碑…..哎,”
席伯伯講到這裡,臉上流露出無法止住的悲傷。
“抗戰結束後,預十師師長葛先才,在當年的戰場上挖出了3000具能拼接完整的骨骸埋葬在張家山,拍下照片後以作留戀,十二年後就被拆除了。
新中國成立後張家山改名勝利山並在上面建起了氣象站,我們來尋找時當地的老百姓別說張家山了,甚至氣象站的名字都幾乎忘記,甚至不知道這個大墓中所葬何人。說來粉刺,直到八十年代陸續有日本老兵來張家山祭奠,當地人才想到這可能與戰爭有關。”
席伯伯語氣有些頹廢,我頓時明白了他話的含義。
“日本人如何不沮喪,從我們現在這個位置指揮部)開始到開戰之初的衡陽西火車站,47天的時間日本人僅僅前進了不到一公裡,付出的代價卻是數倍於守軍的傷亡。”
....
回到酒店的房間中,腦子裡回想著席伯伯的話。
此刻,朱玲的話突然出現在腦海
“你有看過《西線無戰事》嗎?”
“書還是電影”我反問道
…….
“恩,主角死了”朱玲點著頭,重複了我的話“他是為了這個國家而陣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