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個身家千萬紋銀的王老爺啊。”
“原來是他!”
和翰林院裡不同。
在這裡,人們眼睛放光,看著王不仕,喉結滾動,身軀似乎都麻痺了。
他們議論紛紛:“據說他是一位財神爺,你看……看看,看看他的氣派,他戴的是什麼呀,還有他脖子上的大金鍊子,只怕有數斤重吧,不說工本,單說這金子,也能換來,幾千兩白銀呢。還有他腰間的那個翡翠,呀……”
人們嘖嘖稱其。
王不仕,已成了傳說,成了信仰。
無數人在烏壓壓的人群裡,冒出一個個當初秦始皇出巡時,劉邦和項羽觀看秦始皇御駕時心態:大丈夫,當如是也。
卻也有人不免擔心。
這王不仕老爺,他如此高調,生怕別人不知他有錢似得,這樣真的好嗎?是不是太高調了。
可是……
這些商賈的心理,和士紳們的心情又是不同的。
士紳們詩書傳家,四鄉八里,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而這裡的大多數商賈,此前家境並不好,不過是一群風口上的豬,恰巧飛了起來。
他們沒有良好的出身,沒有受過頂尖的教育,他們運氣好,掙來了一筆銀子,對於突如其來的橫財,他們既是激動,又顯得無措。
正因為這樣的心理,所以他們見到王不仕這樣的氣派,心裡,竟隱隱有了幾分渴望。
他們是最需要得到認同的群體,他們只恨自己不能錦衣還鄉,讓從前的窮親戚們瞧瞧,自己已經發跡了。
可是如何裝逼,他們卻還太嫩了。
而現在……
人們貪婪的看著王不仕。
鄧健敲著銅鑼一路嚷嚷,其實鄧健是有很多創意的。
比如說,他在河西一帶,有許多陝西一帶的流民,他們就愛一種藝術形式,跳秧歌,那秧歌跳起來,喜慶的不得了啊。
鄧健本來的謀劃是,請來一個秧歌隊,在王不仕出入或者登車下車時,來一段恭祝王老爺福祿無雙歌,可後來,在王不仕的極力拜求之下,否決了。
後來,鄧健又想請人來舞獅,還是被王不仕拒絕了。
敲銅鑼,太俗。
哪怕來一段山歌,那也美得很哪。
似乎王不仕最大的承受限度,也只有敲鑼。
鄧健只好親自敲鑼,吼的嗓子冒煙,一時之間,人流如潮。
王不仕每走一步,都是哐當作響。
這一刻,他曾想過輕生。
可他還是決定,沒羞沒躁的忍辱偷生下去。
“王學士好。”
“王老爺好。”
眾商賈紛紛圍攏上來,什麼叫氣派,這才叫氣派,王老爺威武,果然不愧是首富,看看人家這做派……
人們既是羨慕,又是肅然起敬。
掩藏在墨鏡之後,王不仕面無表情。
事實上大家本來也看不出他什麼表情。
大家自動讓出一條道路,王不仕進入交易市場。
今日,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