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上出身的流言傳得滿城風雨,蘇縣令滿臉憂思地找到顧玉,道:“世子,咱們真的不壓一壓訊息嗎?”
顧玉知道蘇縣令有些迂直,不能把話給他說得太明白,只道:“無稽之談,不需理會。”
蘇縣令痛心疾首道:“謠言猛於虎啊,現在城內人心惶惶...”
顧玉語氣發冷,打斷他道:“自古成王敗寇,等安親王徹底被鎮壓了,這謠言自然不攻自破,蘇縣令若實在不放心,可以派一兩個衙役去抓散播謠言之人。”
蘇縣令道:“只派一兩個衙役嗎?”
他想說一兩個衙役根本就不夠,但是顧玉臉色實在難看,他沒繼續說下去。
顧玉道:“現在哪兒哪兒都缺人手,整合兵力,準備糧草,鍛造兵器,召集新兵等等,若還花大量精力去處理這些不痛不癢的謠言,蘇縣令不覺得顧此失彼了嗎?”
這個流言不需要過多去管,象徵性地抓幾個人也就罷了。
傳得越快,朝廷的援兵才會來得越快。
至於聖上的名聲會不會受損,顧玉在心底冷笑,關她什麼事。
蘇縣令見顧玉勸不動,只能轉身走了。
很快,安親王的三個成年兒子從不夜城出發,兵分三路向江南各處進攻。
顧玉花蕭行之的錢花得毫不客氣,可整個通寧縣,徵兵只徵來了三百多號人,其中老弱病殘、混混佔了一大半。
顧玉、君澤、蘇縣令、大當家君顯以及幾個跟過來的小將領、京都文官,眾人圍在一起商量對策。
江南安逸太久,短短一天功夫就佔下了泰和城,並且佔下後沒有燒殺搶掠,百姓的生活依然沒受太大影響。
那座城的官員本就暗中投靠了安親王,象徵性地反抗幾下,就讓安親王破了城門,算得上是兵不血刃。
這是個很恐怖的訊息。
只要有了這個開端,其他城縣就會聞風而動。
那些早就有投靠安親王之心的城縣會更加堅定這個做法是安全的、可行的。
法不責眾,就算有一天安親王戰敗,他們大可以說其他縣城皆是如此,他們不過是為了百姓。
而那些中立的縣城,也會有所意動。
最可怕的是原本站在朝廷這邊的縣城。
一旦做出反抗,做出犧牲,城裡的百姓會埋怨官員無法讓他們安寧,造成巨大內亂。
一個小將領道:“咱們手裡現在有多少人。”
君顯這幾天一直在練兵,練君家的兵、縣衙的兵、水匪以及新招來的那些老弱病殘,所以比較清楚。
便道:“加上那些新來的,一共不到一萬二人。”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知道兵少,沒想到這麼少。
安親王是藩王,有自己的軍隊,這麼多年,私底下也在招兵買馬,各部加起來起碼有十五萬人,光是大郡王帶來向通寧縣蔓延的就有七萬多人。
更不要說一路走來,整合的沿途城縣散兵。
一個隨顧玉來的文官小聲道:“若是加上寶泰縣、金江縣、永濟城等幾個擁護朝廷的城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