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非在盛京的時候,無意中看到《英雄》,當時覺得很有意思,便買了一本回去品讀,越讀越覺得寫的好,特別適合他的口味,當時就萌生了翻拍成電影的想法。
今年他已經50歲,在這大半輩子裡,一直鑽研現實題材,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榮譽,如今人到這個年齡段,聊發少年狂,想要嘗試些新的題材。
同時他也看到電影行業趨勢,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華語電影正在加快走向大製作模式,純粹的藝術電影,在華夏會越來越難生存。
他以前的電影雖然給他帶來了榮譽,但在票房上,他沒有一部電影可以進入前二十。
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商業電影將是未來的主流,在這個過程中,他知道肯定會受到很多指責和攻擊,但這是大勢所趨,除非他退居養老,甘願被時代拋棄。
張非想拍攝商業片,但必須是有文化的商業片。
《英雄》是他選中的轉型作品之一,此外還有兩個,但《英雄》是第一選擇,只有在這個選擇徹底沒有可能後,他才會去考慮另外兩個。
《英雄》雖然很接近劇本,但畢竟不是,所以在開拍之前,還需要改編。
他急急忙忙要求見唐霜,最大的目的是談下《英雄》的電影改編權,如果能夠談下,那麼馬上擺上桌面的,就是關於編劇的問題。
小說原作者一般都會要求掌握編劇權,張非不是那種要求絕對掌控的導演,編劇可以考慮交給原作者,但是他必須表現出足夠的能力,起碼要說服他,否則他不可能拿這種大事當兒戲。
所以,這次的見面,是一次雙向選擇,就看誰能說服誰。
……
唐霜終於見到了張非,是電視上的那位,不是假冒的,心裡的石頭落地。
張非有一頭灰白色的短髮,顯示他已經不再年輕,但頭髮根根豎立,配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整個人顯得神采奕奕,眼神銳利。
唐霜先向他表達歉意,電話裡他以為對方是騙子,掛了兩次。
張非笑呵呵地表示理解,兩人坐下來聊了一會兒後,切入正題。
唐霜不懷疑張非的導演能力,他擔心的是他一個現實題材的大導演,對武俠是如何認識的,對英雄又是如何認識的,只要他能回答這兩個問題,讓唐霜滿意,那麼他舉雙手歡迎。
唐霜說:“有人批評《英雄》在表層形態上消解了暴力的同時,也消解了華夏武俠電影中正義與邪惡的對立衝突,把原本建立在善惡兩極衝突中的武俠世界整合為‘秦王’的天下,在根本上抹殺了刺客與臣子、英雄與暴君的界限,使華夏武俠電影的價值系統隨之崩塌!”
張非愣了愣,沒想到唐霜開篇就自揭其短,他笑了笑,說道:“這說的太嚴重了,有些人就喜歡扣帽子,不把人壓死,也要把人嚇個半死。”
唐霜笑而不語,張非盯著他看了看,也笑了起來,有意思,他意識到,這是小說作者在考他,如果答的不能令對方滿意,恐怕就不用再談下去了。
張非沉思,唐霜也不催,安安靜靜地坐著,給咖啡里加糖。
眼前一幕就像在《英雄》中的棋館,唐霜和張非端坐漏天亭,亭外雨絲成線,雨水叮咚作響,亭內,兩人凝視古老的九步棋,唐霜挪動白子,雙手籠袖,等待張非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