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邱秋讓人傳授的經驗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農戶們果然都增收了!
多收了三五鬥,好在沒有一點沮喪,因為糧價上漲。
毫不意外的是三大糧行在作崇。
有了江南的事,邱秋一點兒都沒有慫。
她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所以對漲價的事從來不擔心。
投下了餌,到收網的時候邱秋的天下糧倉就大獲豐收了。
“我們天下糧倉說話算話,絕對按市場價來!”小二一邊收秤一邊對農戶道。
讓農戶們更放心的是,天下糧倉從來不缺斤少兩,一兩都能會記數字來。
除了定金後收獲頗多,大家都在咧嘴笑。
“我比去年總共多收了四百多斤。”一個農戶望著天下糧倉的牌匾笑嘻嘻的說道:“明年的青黃不濟時我們家一定能渡過了。”
四百多斤糧,邱秋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笑了笑,走上前門農戶種了多少畝。
“夫人!”農戶聽了花兒說是天下糧倉的東家歐陽夫人時農戶受寵若驚,連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放。
“我家夫人問你種了多少畝田。”花兒重複著邱秋的問題。
“回夫人,有五畝地。”農戶激動的說道:“您派的人給我們定下了協議,又教導我們種植,夫人啊,您真是我們的大救星!”
這就算了?
邱秋覺得問心有愧!
五畝地,一畝也就多産了一百斤不到。
而且,一問才知道一畝畝産也就五百來斤,增産了還不到七百斤。
和現代的畝産一千多斤的雜交糧真正是差別太大了。
雜交糧,培育糧種!
邱秋想了又想,最後決定還是放棄了。
搞科研,她自覺不具備這樣的本事。
不過,聽人說再生稻倒可以考慮。
邱秋是說風就是雨的人,同時她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嚴重影響農戶的收益。
特別是現在他們增收後對自己的話可能會奉若聖旨。
越是這樣,越不能輕易開腔,若不然就是誤導大家。
“夫人,這就是我們打過穀子的禾樁。”鄭老伯不明白邱秋為什麼突然間對禾樁感興趣了。
邱秋看後搖了搖頭。
根本就不行啊。
全部都是挨著地面來割的,打了穀子半個月並沒有發出新芽。
她可是記得再生稻離地面至少都要二十厘米長。
是不是割得太短的原因呢?